首页 > 行政区划网 > 历史名人

杜甫

时间:2009-12-01 来源: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7岁学诗,15岁扬名,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杜甫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基本上是“沉郁顿挫”, 以沉郁为主。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西南漂泊时期(48至58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创造性地发展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有着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