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区划网 > 地名故事

苑陵商业老街的传承

时间:2010-04-19 来源:
  苑陵街位于二七区,东起原德化街,西至福寿街,与火车站相望,长300米,宽4米。它的形成始于清朝末年。名字的来由,源自新郑县德昌厚钱庄掌柜赵子恒,他拥有巨资,消息灵通,很有商业头脑,来郑选址火车站东侧寸土寸金地段投资,从西到东盖房成街,用其家乡苑陵县古城名,取名叫苑陵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叫二七一街。1983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至今。
  苑陵街成街后,就以它所处优越的位置,吸引着有眼光的生意人纷纷到此兴业开店,从最早的小生意做起,市场需求兴旺,崭露头角,逐渐发展到生意越做越大,行业越来越多,进而成为各路商货和商贾的集结中心。百年来,苑陵街上的商业,虽历经风雨洗礼,兴衰去落,经营的项目不断除旧布新,生意仍是红红火火,传承至今。
  民国初,郑州交通便利,棉花业异军突起,苑陵街占尽先机,最先应运而生了棉花市场。棉花生意的交易,带来了银号、钱庄、货栈、打包、转运、搬运等行业的繁忙,还推动了各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不唯如此,街西头开始出现了郑州第一家带营业性质,放映国外武侠、探险、色情电影的露天影院,这也算是那个年头的一个消闲娱乐场所吧。一时间,吸引了许多看客。苑陵街棉花生意的繁闹情景,《河声日报》曾有“街上商铺林立,熙熙攘攘,棉花货包堆积如山,棉絮到处飞扬,灯光彻宵通明……”的报道。
  20世纪30年代,当郑州棉花业走下坡路时,苑陵街的商户借助交通区位优势,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渐次形成粮、盐、烟草、花生瓜子红枣柿饼、草帽辫、织造、颜料等行业,行行都是大宗买卖,商家坐庄批发,满街的五颜六色,满街的汹涌人流,满街的人抬肩扛,四方货物无不以此转运各地,生意兴旺,规模越扩越大,是远近知名的流通集散地。与此同时,街市上的许多经济信息,引起了报纸媒体的关注。报纸是需要信息支撑的,报纸多,收集信息的人也就必然多,这里成了记者们你来我往、收集信息的一个绝佳窗口。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苑陵街形成了一批著名招牌。裕永公颜料商行、楚兴干果、云锦针织、荥汜帽辫、汴鸿花生、薛贵粮油、罗洪举盐号等。
(摘自2010年4月15日郑州日报郑风版 作者:王瑞明 杜丰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