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如何给老人一根合手的“拐杖”

时间:2011-12-30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屈 芳

  “居家养老”为大多数老人认同

  郑州市民张先生刚40岁,却已在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他不想给独生女儿压上沉重的赡养负担,但又不愿去养老院,他该怎么办?

  张先生的担忧不无原因——我省进入老龄化省份已经13年了,家庭持续小型化和长期的“421”代际结构,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困境与挑战。“未富先老”,日益成为河南这个人口大省严峻而迫切的社会问题。

  从2006年起,我省开始小范围试行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去年还提出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相同的是老人不离家,不同的是它同时享有依托于社区的一系列为老服务。”省民政厅老龄处副处长张红兵认为,这种养老模式既符合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也是应对我省养老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选择。

  “实践证明,居家养老模式为大多数老年人所认同。”张红兵说。

  社区服务是“拐杖”合手的关键

  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多年的张福敏认为,居家养老应该是符合我省省情、帮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合手“拐杖”。但前提是,相关的社区服务建设必须跟上。“居家养老不单靠家庭,更多靠的是社会。”

  据介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虽然我省这几年一直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但像社区托老站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远没有“遍地开花”。

  “托老站少的原因是因为不少地方缺乏长效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张红兵说,比如娱乐室、图书室等的设施投入、日常维护、管理人员开销,一味靠政府拿钱显然不行。而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些地方的居家养老理念不强、当地领导不重视等,也是制约我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盼”与 “挑战”中的探索

  89岁的王桂兰是郑州市金水区的一位“三无”老人,自从3年前“爱心服务员”贾梅菊上了门,王桂兰老人就像突然间得了个“亲闺女”:家务有人做了、米面有人去买了、说话有人倾听了……

  在郑州市金水区,有一批像贾梅菊这样针对“三无”、空巢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爱心服务员”。而在该区和我省其他地方一些条件成熟的社区,正在试行依托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站,通过部分有偿或低偿的服务维持运营,同时保证困难老人群体能够享受到免费的为老服务。

  相比于城市,有800万老人的我省农村是推行居家养老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农村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些地方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在新乡县,当地从低保户中筛选服务人员与独居、空巢老人结对服务;在罗山县,除了有政府埋单的“养老孝心护理员”,还在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滑县正探索对农村特困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帮扶服务等。

  我省养老建设开始提速

  广大城乡老年人对安享晚年的热盼,我省进入老龄化省份后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促使我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举措如箭在弦——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在最近两个月相继出台的《河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加快”、“加强”的字眼屡入眼帘: “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根据要求,到“十二五”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十二五”末,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要达90%以上。到2015年,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规模要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各省辖市至少建一所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等。

  到“十二五”末,我省将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温馨而富足的夕阳红,我省1200万老年人期盼着……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