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业务动态

河南民政信息[2012]第5期

时间:2012-04-23 来源:厅办公室
省救灾工作会议确定今年救灾工作重点 4月11日,河南省救灾工作会议在新乡市召开,会议明确了今年救灾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预案和规划的创制工作;二是做好汛期救灾工作;三是加大基层社区灾害信息员培训鉴定工作力度;四是加强减灾宣传工作;五是积极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六是加强各级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建设。(新乡市民政局)
濮阳市民政局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工作月例会制度近日濮阳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建立濮阳市社会救助工作月例会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了月例会的机构组成、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等内容,规范月例会内容和程序,提高月例会质量和效能,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者启迪思想、学习交流、解决问题、创新突破的平台。社会救助工作月例会将主要学习国家和我省社会救助工作法规政策,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科学谋划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拟定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政策和实施办法;拟定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以及城乡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交流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做法,分析探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不定期组织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专项(专题)走访、考察、调研活动;通报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进展情况,对各县(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月例会由各县(区)民政部门轮流承办。(濮阳市民政局)
    焦作市全部推行惠民殡葬政策 继2011年焦作市所辖的六县(市)先后启动惠民殡葬后,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殡葬改革,焦作市民政局决定自2012年清明节(4月4日)起,对户籍在焦作市城区且在市殡仪馆火化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三无”对象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无名尸、重大事故案件中无人认领的尸体和弃婴,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包括遗体接运费、火化费、冷藏遗体存放费(3天)、一年骨灰存放费、卫生防护遗体袋费等)。截至目前,焦作市六县(市)、五区已全部实施惠民殡葬。(焦作市民政局)
平顶山市多项措施确保清明节祭扫平安有序 一是市、县两级民政局成立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公布联系电话,随时掌握群众祭扫活动情况,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有序。二是加强值守,建立应急预案。祭扫高峰日和节假日期间24小时值班,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对祭扫设施及周边的防火和交通秩序做好维护。三是全面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对全市公墓和殡仪馆内的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改并完善。四是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开通服务监督举报电话,受理群众意见建议,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对借机乱收费、乱涨价等行为严肃查处。五是做好祭扫服务。要求各墓区内卫生及时清扫,做好车辆停放、防火安全、人流疏导、祭扫引导和服务咨询等工作。 (平顶山市民政局 )
周口市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周口市民政局把学雷锋活动作为推动业务工作、提升民政职工思想素质的精神动力。一是认真制定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践行民政工作宗旨为重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二是坚持“三个贴近”。贴近民政实际,在全市开展“我身边的民政故事”征文活动,丰富内涵,创新载体。贴近基层单位,探索建立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分别在郸城县、西华县、鹿邑县选择三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摸实情解民忧,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贴近职工群众,以“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重点,开展局领导班子、科室负责人轮流讲课活动,交流工作经验。三是坚持党员干部率先示范引领和窗口单位率先示范引领“两个率先”,使党员干部成为学雷锋的先锋模范,真正体现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四是坚持“四个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典型带动相结合,与转变工作作风相结合。(周口市民政局)
商丘市民政局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救助对象家庭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推进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二是抓好公示栏建设,把打造阳光救助,巩固永久性公示成效作为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专门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三是提高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人均月差补资金由原来的160元提高到1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11年的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450元,人均月差补资金由原来的72元提高到8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240元提高到248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1320元提高到1500元。(商丘市民政局)
全省学习光荣院管理办法座谈会召开 近日,全省民政系统“学习光荣院管理办法”座谈会在修武县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全省光荣院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光荣院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近期光荣院建设管理工作的任务目标。 (厅优抚处 焦作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