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河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崭新发展阶段

时间:2012-12-26 来源:中国社会报12月21日头版头条
田开胜 刘晓军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河南民政系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全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完善政策 提供服务保障
2010年,省民政厅联合10厅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同年,省民政厅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的意见》。2011年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同年11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系统化路子。经省政府同意,出台了《河南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同年,省民政厅下发了《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标准》、《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培训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走上有章可循的轨道。
拓展内容 健全服务体系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无锡会议和邯郸会议精神,省民政厅及时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成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暨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的意见》,安排部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在全省全面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各地对非公办和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一视同仁,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养老机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格局。一些养老机构还探索走出“养医结合”、“机构服务+老年产品研发生产”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600多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近27万张。
郑州市鼓励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企业在社区设置养老服务网点,广泛开展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送餐代购等社区养老服务。郑州、安阳、信阳等地还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和资金,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还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发放“服务券”、安装“一键通”呼叫器、开展志愿服务等为老人提供服务。目前,全省已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0个,日均服务老年人近3000多人次。全省已有社区为老服务组织5304个,已提供为老志愿服务10.4万人次。
同时,河南老龄网正式建成运行,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在郑州进展顺利。下发了《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建设12349 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的通知》,完成省级网络平台建设调试任务,安阳、洛阳、濮阳市完成了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全省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水平。
安阳、信阳、平顶山、濮阳、新乡等地还积极推动农村敬老院拓展服务内容,面向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信阳罗山模式”、“信阳平桥区模式”、“平顶山宝丰模式”和“安阳滑县模式”等不同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加大投入 扩大服务范围
两年来,河南省共上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养老服务试点建设项目31个,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5 亿元,总建设面积251814平方米,拟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中。同时,争取民政部福彩公益金补助近3344万元,河南省彩票公益金支持3550万元,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财政、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全省各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高龄补贴、“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郑州、安阳、洛阳、信阳、商丘、驻马店、漯河、濮阳、济源、焦作10市相继出台资助民办养老机构的文件和实施办法,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据统计,2011年全省新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5家,新增养老床位10942张。其中,新增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51家,新增床位9642张。
为满足全体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河南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逐步由“三无”和五保老人拓展到全社会所有老人。郑州、漯河、焦作、商丘、三门峡、济源等地把高龄补贴发放对象扩大到80岁或90岁以上老人,商丘为“三无”老人每月发放500元补贴。各地将低收入老人作为养老服务保障重点,为他们接受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服务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每年各地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优秀美德,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