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民政要闻

救助站一日——中原大地走基层看救助采访手记

时间:2013-02-01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3年1月25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张路曦
 
1月20日凌晨,一场纷飞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北国大地。这一天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又是四九第四天。俗话说:“三九三,四九四,冻得青涕愣脸子。”挑选这个比较冷的日子,记者赴河南省郑州、许昌、平顶山和漯河等地,耳闻目睹了发生在救助管理站的故事……
郑州:大风降温就是命令
(1月20日)
郑州素来号称“十省通衢”,城市人口880多万,流动人口非常密集,救助任务十分繁重。
履新不久的郑州市民政局局长谢霜云对救助管理站站长谢小卫说,大风降温和严寒天气的到来,就是对救助管理站下达的命令。按照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冬季救助工作应急预案》,20日是星期天,上午8时30分,街头流动救助应急小组的人员准时到站,按照各自分工,带着棉衣、棉被、棉鞋、食品等物品,走上郑州的大街小巷。
安置科的刘顺、高郑新各带领一名志愿者,分别负责东线、西线的现场救助和巡回服务。
9时30分,刘顺和一名志愿者在一家网吧旁边发现一位蜷缩成一团的老人,老人穿着几件套在一起的单衣,两眼无助地呆看着,冻得瑟瑟发抖。刘顺下车把一件军大衣裹在老人身上,老人动动嘴却发不出声来。刘顺搀着老人的手,想把他扶起来,可是老人的腿因长时间蜷曲,再加上寒冷,已僵硬了,怎么也站不直,没法挪动脚步。刘顺一转身蹲下来,老人有些犹豫,怕弄脏了他的衣服。“不怕,不怕,我们就是来帮你哩,怕啥?!”刘顺的话感动了老人,趴在刘顺背上,老人的眼里流出泪水。老人在救助车上暖和了好一会儿,才说清楚:他叫王发亮,65岁,家在河北,老家没人了,前几年出来帮人干活,现在干不动了……这样的天气,让老人一直在外面也不是办法,经过刘顺和志愿者好生劝说,老人终于答应先到救助站暖和暖和。
12时45分,刘顺和志愿者赶到南三环与中州大道立交桥下,发现一个流浪者躺在游园的一个小角落里,身上盖着些黑乎乎的破棉絮。他们立刻上前询问,刚开始流浪者不愿与人交流,只是一味地摆手、摇头,不回答任何问题。刘顺看他不像是智障,就不厌其烦地和他拉家常,还拿出工作证给他看。终于,那人说话了,“我叫张武举,现在有病了,家里都不管我,恁管我?!”“管!政府就是让我们来管你们这些有困难的人的!”刘顺耐心地说。张武举瑟缩着拉开身上的破棉絮,让他们看他脚上的伤口已溃烂化脓,已无法行走……志愿者立刻拨打120,又递给他一包方便面,去掉他身上的杂物,用棉大衣裹紧他的身体……随后,刘顺、志愿者和出诊医生一起将张武举抬上救护车。
23时30分,高郑新接到站内转来的王先生的求助电话,说在市客运总站出口处东边有一个流浪汉。等他和志愿者赶到现场时已是凌晨,在报助点并没有发现流浪者的身影,他们又在附近找了半个多小时,询问在场保安未果后,与打求助电话的王先生联系,对方说他是坐在汽车里看到的,现在也不知道流浪汉去哪里了。望着深夜空旷的大街,高郑新轻轻地叹了口气,出现场找不到流浪者或打不通求助者的电话,这已不是第一次。
这一天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记者查看出勤记录,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在2012年度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4750次。仅2012年12月,共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267人。
许昌:悉心救助精神病产妇
(1月21日)
上午10时许,许昌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把郭彦(化名)从精神病医院接到站里,她的父亲下午就要到站里接她回家。她是洛阳市伊川县的,半年多前精神病发作流浪到许昌,工作人员发现并救助了她。因为怀着身孕,没法对她的精神病进行治疗。孕产期快到时,把她送到市公疗医院,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救助管理站把女婴寄养在一市民家里,把她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她的病情明显好转。20 日,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医院看她时,她说出了家庭地址,工作人员马上给她家里打了电话,她父亲听到她的消息后,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下午2点,工作人员把女婴也接到站里,看到自己的女儿,郭彦紧紧把她抱在怀里,亲了又亲。这时,她的父母、丈夫、弟弟、四叔等人也赶到了站里,看到她和她的女儿都平安无事,一家人都哭了。她父亲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
平顶山:倾听聋哑妇女的心声
(1月22日上午)
1月22日上午,记者在平顶山市救助管理站,见到一位笑容灿烂的聋哑妇女。据该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位聋哑妇女刚来的时候“很不开心”。那还是2012年5月23日,平顶山市东安路派出所送来一名约50岁左右的聋哑妇女。自从她到救助管理站后,工作人员就百般努力通过她的比画来了解她的情况,但她只会无规则地比画,专业哑语翻译和一般聋哑人都理解不了。由于交流沟通有障碍,救助管理站只得求助媒体,将她的照片发布到报纸、电视和网络上,至今杳无音讯。她也因为别人的“不解”和“无法交流”而急躁暴怒。
后来,她每天都会出去收集一些外面发的广告纸或者杂志。上面有人物图像,她总是把人像撕下来,贴在墙上,一张一张,越贴越多。每当有工作人员路过她房间的时候她都会比画,像是在说她女儿、儿子也长大成人了跟他们一样。焦急地比画着,眼中泛着泪光,有时又会暴怒起来。为了慰藉这位孤独的老人,工作人员每天吃饭时,都先给她端到身边,厨师也是天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她吃饭最爱吃葱,每餐都会给她准备一根。天气慢慢转凉,救助管理站站长高平让爱人带着这位聋哑老人逛街买衣服、买生活用品。她比画着想要一个发卡,就给她买一个鲜亮的发卡,老人高兴得咧嘴直笑。经过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老人的情绪有所转变。她现在满脸洋溢着笑容,很满足和快乐,似乎已忘了要寻找她久违的家了。
漯河:主动救助 亲情救助
(1月22日晚)
1月22日傍晚,记者见到了因“跪地救助”照片而在网上“一夜走红”的漯河市民政局局长戴友良。
那个被救助的对象寇洪(化名),自2005年以来就在漯河市以乞讨为生。漯河市救助管理站先后多次劝导他到站里接受救助,他都不同意,多次给予救助食品和棉被大衣,一次次被护送回家,又一次次出来流浪。2012年12月20日,因漯河市气温急骤下降并下起了大雪,全市开展了由市民政局牵头,公安、卫生配合集中上街劝导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活动。当晚,由市民政局局长戴友良带队,劝导工作队在老街公安派出所东边发现寇洪,戴友良亲自劝导他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他坚决不同意,并激动地说:“人各有志,我就愿意要饭,你不让我要饭,你是大大地坏良心啦!”戴友良俯身对他说:“您看这天寒地冻的,市委靳书记让我接您到救助站,那里暖和。”“靳书记是谁?”“他是咱市里最大的官。”戴友良又跟他拉了一会儿家常,寇洪迟疑了一小会儿,最终同意回到救助站,并于1月6日下午,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开车护送返乡。
    回忆当天的情形,戴友良说:“这个救助对象是个残疾人,不能站立行走,靠滑板车活动;他说话的声音也很小。我跟他说话,做他的思想工作,只能俯下身子去讲,并不像网上传的‘跪地救助’。”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