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社联动”形成服务百姓合力
2012年,这个规模不大却意义重大的项目不仅入选了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还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社工策划、社会组织执行、社区挖掘资源全力配合,通过“以小搏大”的创新管理,引导居民自我服务,这样的例子在苏州数不胜数。“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三社联动’,有效深化‘政社互动’,使得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齐头并进,苏州市已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路径。这也成为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有效切入点。”苏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永根表示。
基础在“策”——政策引领,创新管理
早在201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将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列入社会建设6大推进体系,并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试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三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注册登记。
而在《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更是将社会工作人才正式列入11类重点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序列。
“三社联动”创新发展工程也被列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5大重点工程,纳入苏州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总规划。
所有一切,都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实质在“动”——联合推动,盘活资源
“‘三社联动’工作的重点在‘联’,实质却在‘动’上。”据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燕颜介绍,目前,苏州各市、区及部分乡镇(街道)已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为重点的‘三社联动’推进机制。同样,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辖区单位)代表、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联席会议制度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时,最早在太仓创新施行、如今已在苏州全市试点推广的“政社互动”机制恰能更好地深化“三社联动”——苏州率先在省内启动了首届公益创投活动,推动上下联动联办。全市累计安排福彩公益金1835万元,创意设计并实施134个社区服务项目,惠及居民10万人次。同时,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突出“三社”功能互补。结合区(市)、乡镇(街道)两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在“以奖代补”评估标准中,突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训社区工作者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等设置。
而建设社区化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可以促进“三社”协同发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384万元,已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器10家,还有8家在建,累计提供1.13万平方米的孵化场所,已吸引了94家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公益组织进驻。
此外,苏州市注重培育和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用服务助推“三社联动”。苏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工作者协会集聚高校专家、社工机构、一线社工的力量,推动全市社会工作发展。且通过参加“村官大讲堂”和“社区工作者才智大比拼”等活动,苏州城乡社区工作者服务百姓能力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
关键在“人”——专业化队伍,精细化服务
“‘三社联动’,关键在人。因此,在不断壮大专业社工队伍的同时,要抓好进一步培训,且不断开发专业社工岗位。”陈燕颜说。
目前,苏州市活跃着3250名持证社工。其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占持证总人数的57.6%。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者不仅能获得补贴,还能持续得到继续教育和实务锻炼。
通过整合社工机构和高校资源,苏州市对持证社工进行了分批的专题培训。比如,针对公益创投中中标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和项目主管,举办了6期能力建设培训班,实施“社会组织CEO能力提升双百工程”。针对乡镇(街道)干部,专门举办了“社会建设与管理专题研修班”。
而具体到岗位,苏州市新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0家,累计开发专业社工岗位近400个。该市的专业社工在戒毒禁毒、矫治帮教、居家养老、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开始大展拳脚,极大地提升了全市社会工作水平和服务居民的能力。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