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儿童福利院以社会工作理念助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
时间:2013-12-25
来源:洛阳市民政局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自2007年被民政部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把抓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提升院整体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坚持用社会工作理念推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设立了3个家庭寄养站,189名孤残儿童在102个寄养家庭中享受到“父母”之爱,36名寄养儿童在社会学校就读,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一是当好科学的管理者,为寄养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按照寄养家庭筛选标准和家庭寄养工作程序,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实地调查了解寄养家庭的详细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律不予办理寄养手续,防止寄养儿童受到冷落、虐待和二次遗弃等伤害;运用社会工作理念,综合评估准寄养儿童和准寄养家庭。根据准寄养家庭和准寄养儿童的特点,按照总结归纳的“具有本市户口的配,家庭经常转移搬迁的不配”、“家庭结构完整的配,单亲家庭不配”等“八配八不配”工作法,重点把握什么样的儿童适合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对什么样的儿童更有利于成长等问题,综合各种资料与数据,科学配对家庭与儿童;为帮助寄养家长迅速进入情况,工作人员利用10-15天的时间,组织寄养家长采取集中授课、示范讲解、观看录像等形式,明确寄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规则,传授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教授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为孤残儿童进入家庭打下基础。
二是当好资源的筹措者,让寄养儿童享受到良好的社会资源。寄养儿童大多身有缺陷,上学时正常学校不愿意接收。去年9月开学前夕,9岁的党自夏被挡在了校门外。工作人员多次与学校协商,并与区教育部门沟通。经过10余次的努力,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为确保孤残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工作人员积极与寄养家庭附近的私人诊所、社区医院、单位医务室等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寄养儿童诊治与康复时费用的减免与技术支援。目前,3个家庭寄养站周边14个医疗机构,可为寄养儿童提供免费或不同优惠程度的常见疾病诊断服务;合理设计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促进寄养儿童与社会的融合。建站以来,先后3次组织寄养儿童200余人次,参观龙门海洋馆、游览牡丹公园和王城动物园等。
三是当好服务的提供者,保障寄养儿童的身体与心智健康发展。根据寄养儿童的实际,工作人员科学制定康复计划,规定寄养家长每天按时送寄养儿童到寄养站接受康复训练。利用掌握的康复技术与配备的康复器材,站内工作人员因人而宜为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努力提高寄养儿童的自理能力。近年来,先后使47名脑瘫儿童实现了站立,23名儿童实现了行走;注重把寄养儿童的坐立、站立、行走、取物、如厕等生活自理训练内容纳入特殊教学之中,灵活采取游戏教学、故事教学、音乐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寄养儿童在接触各种特制玩具、道具的同时,肢体得到提、拧、捏、转、抬、切、抓等手眼协调、精细动作方面的锻炼,既康复了身体,又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利用寄养家长每天送寄养儿童来站的时机,坚持定期培训与随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对家长进行康复与特教工作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寄养家长的监护能力。
四是当好问题的研究者,为家庭寄养工作的长远发展积蓄能量。利用走访寄养家庭、社区(村)、学校等时机,工作人员定期掌握寄养儿童的生活、娱乐、学习、社交等相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向家庭寄养站和儿童福利院反馈;坚持每月组织寄养家长召开一次工作形势分析会,将所有问题摆到桌面上,集思广益,讨论解决。工作人员和寄养家长利用这一时机,相互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或建议;3个站内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交叉换岗锻炼,相互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改进。利用香港爱心机构来员授课、外出参观学习等时机,虚心向香港、青岛、大同等先进单位学习家庭寄养工作的经验,对照自身工作查不足、制计划、抓落实,促进工作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