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区划网 > 千年古县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新郑(一)

时间:2014-08-19 来源:

20148/2014819135123_1.jpg
20148/2014819135135_2.jpg
千年古县新郑铜牌

从新郑国到新郑县

    引子
    说起新郑,人们立刻就能想到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新郑是黄帝故里,历史自然非常悠久。
    8000多年前,新郑一带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很多考古学家调查后认为,那个时代属于少典族时代,标志着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大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4700年前左右,新郑一带属于龙山文化中期,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商都京畿……
    新郑,历史悠久、深厚、博大,在公布的“千年古县”首批名单中,新郑入选是情理之中且毫无疑问的事情。
    2014年的三伏天,见到时宇炜时,他正忙着手头的一堆公事。“太不凑巧了,只能简单聊聊了,下一步工作就是搞地名普查。”作为新郑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主任,他的工作似乎和福利救济不靠边,倒和文化历史挨得很近,“不瞒你说,最近整天忙着看史志之类的书,不过还好,新郑历史久,新郑人都是半个搞历史的,多少都知道些,还能应付。”
    调侃过后,时宇炜认真起来。“应该是2006年的3月,毕竟时间太久了,当时我们一位副市长到郑州去开会,会议中说民政部下了个函,要搞一次‘千年古县’的评选,希望各地认真对待。”时宇炜回忆说,副市长回来后,传达了上面的会议精神,向市里有关领导汇报之后,市里也比较重视,把这个工作交给了民政局。
    对于新郑来说,“千年古县”评选是一个宣传当地文化历史的好机会。任务下达后,时宇炜组织了几个人,一边找专家、写材料,一边筹备其他事宜。“到了6月底7月初,我们把各种材料都弄好,送到北京去进行汇报”。
    2006年年底,民政部门下了个文件,确定首批“千年古县”名单,新郑榜上有名。“这确实是一件很激动的事。”时宇炜说,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承载着一个地方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个地名能保存达千年以上,就充分说明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悠久。“地名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这次新郑能入选‘千年古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是对我们历史传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们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的一种肯定”。
    西周灭亡郑国东迁
    说起新郑这个地名,或许很多人都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千年古县的评选标准有一条是名称沿用要在千年以上,而新郑这个名字中有个“新”字,听上去似乎和古老、厚重不太沾边。新郑,这个名字真是时间长达千年以上的老地名吗?
    答案是肯定的。
    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往南不过百里,就是新郑。作为省会,郑州的知名度是高一些,郑州解放前叫郑县,这难免给人一种困惑,新郑不会是和老郑县相对应的吧。
    这种概念上的偏差,相信会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闪过,事实上,新郑确实是新的郑,不过这个郑,指的不是老郑县或者老郑州,而指的是老郑国。所谓的郑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一个诸侯。
    西周末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姬友的人走到了今天的新郑一带,停了下来,仔细查看着附近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情况。这个姬友可不是普通人,在周代,姬是王姓,姬友就是当时周宣王的弟弟,被封为郑伯(后改为公爵,史称郑桓公)。不过郑国最初的封地在陕西凤翔,后来迁徙到陕西华县一带。
    姬友还是西周的中央官员,担任司徒一职。西周末年,内忧外患,政治嗅觉敏锐的姬友已经打定主意:举国东迁。
    姬友一路东行,来到新郑一带,看到这里水草茂盛,非常适合定居。当时新郑一带有一个封国,是郐国。郐国在历史上属于打酱油的那种诸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毫无政治远见,也没有理想抱负。姬友就派儿子跟郐国国君谈判,买下了新郑这一大块土地,以便将来安顿封国军民。
    祸事果然说来就来。公元前771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了——周幽王宠信美女褒姒,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犬戎杀向镐京时,诸侯们都不来救援,镐京被攻破,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看到王室衰微,国库空虚,只好把都城迁到雒邑(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平王东迁”。
    郑桓公姬友也实在是条汉子,他虽然早早为封国军民找好了退路,但自己并没有提前开溜——作为王室的司徒,他参与了抵御犬戎的抗战,结果战死疆场——所以,历史上对郑桓公的评价相当高,对外他作为王室司徒,以死报国,体现了一个忠;对内,他作为封国国君,为封国军民提前寻好退路,体现了一个仁,既忠且仁,不愧为一代英杰。
    镐京城破后,王室东迁,郑国也随之东迁,由于姬友的高瞻远瞩,郑国举国搬家的工作非常顺利。郑国人告别了陕西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当年的黄帝故里,定居下来,开始建设新郑国的生活。
    为了有别于原来陕西的老郑国,郑国人把东迁之地称为新郑(国)。
    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新郑名称的来历。
    严格地说,此时的新郑只是一个国家名字的俗称。新郑,指的是新郑国而不是新郑城或者新郑县。历史上仍然称其为郑国。
    郑桓公死后,继位的郑武公带领郑国军民重建郑国。之后的郑庄公更是在历史上威名赫赫,他虽然也在东周中央政府任职,但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郑庄公对内发展生产、选贤任能、扩充军队,对外联合诸侯、东征西讨。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了春秋初年的霸主(因为没有得到周天子承认,所以此第一霸主的名分史学界倾向于齐桓公)。此后,周王室的地位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就是从郑庄公的“小霸”拉开的序幕。
    秦国灭韩新郑置县
    在郑庄公时期,郑国是诸侯国的中心,虽然郑国国土资源贫乏,但郑国手工业非常发达,而且郑国人非常重视商品流通,郑国是当时诸侯中进出口贸易最发达的国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在郑国人近400年的苦心经营之下,国都新郑已经成为当时天下的商贸中心。但是,它的富庶被韩国人觊觎很久了。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今天的禹州迁都新郑。新郑又迎来了新的主人。
    战国七雄,争霸天下,韩国正位于四战之地。面对西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韩国人几乎想不到任何可以抵御的有效方案。很多韩国人都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此时,一个年轻人几次上书韩王,力图改革。不过他的政治主张并没得到韩王的采用。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个被韩王拒之门外的新郑人,却引起了秦王嬴政的赏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兵攻打韩国,强迫韩国把韩非送到秦国,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讽刺意义的时刻之一,懦弱的韩王把韩非拱手献给了自己的敌人,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眼前这个有着严重口吃的人竟然是秦王嬴政垂涎的治国之才。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由于尊崇法家治国理念的秦国实行的郡县制,因此新并入秦国的韩国疆域也实行郡县制,韩国都城被改为新郑县——新郑,这个千年古县的地名被正式命名。
    “新郑县这个名字,不会晚于公元前230年,那一年秦灭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文学老先生说,新郑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史书倒是有史可查的。在《史记·始皇帝本纪》中有一句话:“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这是有关新郑地名的最早记载,当然,文物考古上也有印证。”刘文学说,2005年左右,在新郑曾经出土过一批战国时期韩国制陶遗址,其中一个陶片上刻有“新郑”二字,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关于新郑地名的最早的文物实证。“《史记》也好,陶片也罢,都说明新郑这个地名至少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
    从东周初年的新郑国到战国末年的新郑县,新郑这个地名经过数百年的洗礼、沉淀,已经牢牢地固化在了这片土地上。从此,新郑成为这片土地的名称,而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生活、劳作的世世代代,有了一个新称谓——新郑人。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新”、“郑”二字就已经出现。“新”乃“薪”字的初文,该字最早的字形有从斤辛声、从斤从木辛声两种,第二种字形为后世所沿袭。“新”字本义是指薪柴或以斧斤劈砍薪柴,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顺道》:“百姓斩木艾新而各取富焉。”只是在文献中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新”多用为新旧之新,如《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庄子·刻意》:“吐故纳新。”
    “郑”字初文作“奠”,本像置酒器于某处之形。春秋时期追加义符“墉”,战国时期又改“墉”为“邑”,遂为后世文字所本。“鄭”字可以分析为从邑奠声的形声字,而汉字简化后作“郑”,则只能看作一个半记号字了,字形的左边已经失去了表音功能。“郑”字本义可能与安置、奠定有关,也有可能与祭祀有关,但我们常见的则是假借作国名、地名或姓氏名。据许慎《说文解字》,“郑”本为周厉王之子公子友的封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阳,郑武公因护驾有功,深得平王信任,遂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为了区别原先陕西之“郑”,就称其为“新郑”。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朱金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