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区划网 > 千年古县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修武(一)

时间:2014-08-22 来源:

20148/2014822172244_1.jpg
20148/2014822172254_2.jpg

“修武”蓄积“革命”能量

    引子

    修武县是一个为上天钟爱的地方。

    该县北部太行雄峙,南部平原坦荡。其山则绝壁林立,峰奇谷秀,瀑飞泉流;其平原则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物产丰富。

    有巍巍太行庇护,南下的寒流“稍杀”,北上的暖风留下更多的降雨,使修武一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古代修武称为“宁邑”,繁体“寧”字,有房子,有盛放粮食的器皿,于是,人有了一颗安宁的“心”。

    宁邑更名为修武,大约是在商周之际,从那时起,3000年来,修武的辖区多有变更,县城也曾数易其址,但地名却延续至今。好好的宁邑,为何更名为修武?至今修武简称仍为“宁”,县城里建有漂亮的宁城公园,可见当地人对“宁”有着深深的情结,但却仍毫不含糊地承继了修武之名,这又是为何?

    追问之下,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历史上曾有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片土地上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乐于以“修武”为名。

    那是一场“革命”,中文“革命”一词,便就此与“修武”紧紧相连。

    “武者,止戈也。”修武县文化学者杨天亮阐释道:“‘修武’的目的,也是‘宁’。”

    寻访武王“革命”遗迹

    修武县城东南数里,两个村庄比邻而居,北边的叫大文案村,南边的叫小文案村。大文案村头,一户人家的门口竖着块褐色石碑,上面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我们上前询问,村民李先生说,这话过去很流行,但在文案村却意义不同,因为姜子牙真的到过这里。

    陪同采访的杨天亮先生告诉我们,在修武本地传说中,大小文案村曾是武王伐纣时的驻地,当时他将周文王的神位和香案带在军中,“文案村”之名即由此而来。不但这个村庄,今焦作境内待王、恩村、卜昌、大封等地名,以及“修武”这个名字,都因武王伐纣而来。用这么多地名去印证同一个历史事件,这在全国范围都极为罕见。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不仅带来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而且周王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后来也成为姓氏的主要来源。由于《封神演义》,这个事件在民间更是有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

    武王伐纣的起因,《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纣王听信妲己,残暴无道,做酒池肉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又发明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和忠臣,以致天怨人怒。

    这场战争的过程,司马迁也写得颇为详细:“(周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尽管如此,这一事件还是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汉代之后,仅武王伐纣的时间,就产生了40多种说法。据焦作师专教授程峰介绍,为了解开这一谜团,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应用最先进的星历表和计算软件,对古籍中与武王伐纣有关的10余项天象记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甄别,然后进行严密的天文学计算和筛选,最终得出了天文学上唯一的最优解: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武王的军队从陕西出发;公元前1044年1月3日,武王率军渡过孟津;公元前1044年1月9日,牧野之战爆发。

    当时黄河在郑州邙山折向东北,修武恰处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是武王攻击朝歌的必经之地。走到今修武一带,一些偶然事件令武王惴惴不安:“盾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这些征兆,让武王陷入莫名的忧惧。

    武王的确无法安心,大战将临,胜负未卜,多年的“姬周梦”能否实现在此一举。殷商王朝已延续五百多年,一向强大无比,虽然已筹划多年,但周人的力量似乎仍有所不逮。

    惴惴不安的武王找来姜子牙,问道:“难道天意纣王尚未可伐乎?”关键时刻,姜子牙成为全军的定海神针:“不然,折者为三,军当三分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兵也。”于是,周军“修武勒兵”于宁,更宁曰修武。

    长途跋涉而来的周军,在修武停下脚步,进行最后的装备和体能准备,为大战蓄积能量。

    修武距离朝歌,不过一两天路程,周军走出修武,以高昂的士气迎来牧野大战。在传世的《尚书·周书·牧誓》中,周武王对他的军队反复强调一句话:“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这是要求他的将士们,要用整齐的步伐制造强大的声势,以威临前敌。今天的“步伐”一词,即始于此。

    面对周军的赫赫声威,纣王仓促拼凑的奴隶军队迅速崩溃,“阵前倒戈”,武王趁势挥军追击,攻破朝歌,纣王逃回华丽的鹿台,穿上他最好的衣服,投火而死。

    商冢乃“封神台”原型?

    在纣王自焚后第二天,武王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祭祀。曾经作为殷商的臣下,他必须给自己攻灭纣王一个充分的理由,那就是以臣伐君,乃“受命于天。”

    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名德,污蔑神祀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受天之命,革殷,这套说辞,被认为是汉语“革命”一词的源头。

    除了建树自己的权威,武王还有很多事要做:安抚殷商百姓,奖赏有功将士,祭埋阵亡人员。阵亡将士的安葬工作,《史记》语焉不详:“命宗祝享祠于军中。乃罢兵西归。”《修武县志》上有种说法,这些阵亡将士,被安葬在今修武县城宁城公园北边的商冢,“武王伐商,其子孙有来归死者,葬于此”。

    商冢是一个超级大冢。一般墓冢多为圆形,而这个却很不相同,平面呈长方形。据杨天亮先生介绍,这个冢过去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20米,高10余米,冢南有享祠和拜台。过去上面常年荆棘丛生,老树枯藤,遮天蔽日。

    这个冢修武人称为商冢或牛王冢,老人传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的坐骑——五色神牛,死后便葬于此。

    如今,这个冢的西部已夷为平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尽管如此,商冢仍很巨大,上面建有周武王和姜子牙并肩而立的塑像。

    杨天亮自幼生长在修武,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在商冢上挖野菜、捉迷藏,后来他长期从事修武历史文化研究,对这个冢更多了些好奇。他翻阅《史记》和地方文献资料,实地寻访考察,力图解开其神秘面纱。经数年潜心研究,他撰写《开国家公祭之先河的第一座国家公墓——修武县商冢》一文,论证此处当为牧野大战后,周武王和姜子牙安葬阵亡将士的所在。

    杨天亮认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神台,或许就有这座阵亡将士公墓的影子。

    说文解字

    “修”字,形声字,从彡攸声。该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小篆字形中,不过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其初文本作“攸”,早在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字形像人持物洗刷身上尘土污垢之形,是一个会意字。“修”字有修饰、整治、修理、修建、修行、编写诸义项。《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尚书·禹贡》:“四海会同,六府孔修。”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此屋不修且坏。”诸句中用作修饰、整治、修理义。“修”字还可以用来指称姓,如《旧唐书·西戎传》中有“修鲜”。甲骨文中有“攸侯”、“在攸田武”(在攸地名字叫做“武”的畋猎之官)的称谓,“攸”在此用作方国名或地名。

    “武”字,会意字,从止从戈,从止表示行进,从戈表示武器。该字字形古今变化不大,只是到了隶楷阶段,上部所从戈形有所讹变。“武”字可指征伐,也可指与军事、战争有关的其他事情。《尚书·武成》中的“偃武修文”,是指停息战争、从事文教。由这些义项引申,武还可指勇武义,如《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解说专家:齐航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古文字学专家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首席记者-姚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