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政区划网 > 千年古县

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汤阴(一)

时间:2014-09-12 来源:

20149/201491217630_1.jpg
文王庙

豫北小城的历史积淀
汤阴之名有阴有阳

    引子
    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中,豫北古城汤阴的名字赫然在目。
    提起汤阴,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诞生于汤阴的一位军事将领——岳飞。岳飞是汤阴人,汤阴人世世代代都以岳飞而骄傲和自豪。其实,说到汤阴这座千年古县,和它有关的并不仅仅是岳飞,周文王曾在这里推演出《周易》;《诗经》曾在这里采过风;“八王之乱”时这里曾是古战场;扁鹊曾在这里行过医……
    “汤阴是千年古县,这是我们汤阴人都感到很自豪的事,但被联合国正式评为千年古县,都还是很激动的。”汤阴县民政局区划地名办主任李保国笑着说,“大概是2006年的3月,省里通知我们,‘千年古县’申报启动,需要我们搞申报材料。”
    2006年3月15日,汤阴县民政局开会,专门研究申报事宜。“县里也重视,主管副县长到会,确定了大方向。”汤阴县民政局副局长乔万军介绍说,局里抽出专人负责这件事,还聘请了当地的一些文史研究专家。
    从申报到汇报,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经过民政部有关专家的实地考察、验收,“2006年11月10日,结果下来了,首批名单中有汤阴的名字。”李保国主任说,县里专门派人到北京领取了铜牌和证书,“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什么波澜,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汤阴实力过硬,有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评上‘千年古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先民水井古老村庄
    汤阴,是一座典型的豫北城市。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缓冲交汇地带,地形呈东西修长、南北狭窄之势,京广铁路横越南北,古老的黄河曾流经县境东部。汤阴的气候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这也造就了历史悠长的农耕文化。
    大约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汤阴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活,并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文明。“根据调查,汤阴境内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有5处。”李保国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白营村的村民和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正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时村东头有一块高地,不利于灌溉,村民们就想把这块地铲平。挖去三分之二时,很多坛坛罐罐被翻了出来。人们停止了作业,立刻向政府做了汇报。随后文物、考古专家介入,在这里挖出了石斧、石铲、黑陶等新石器时代遗存。
    “陶器、石器,这些不算稀罕,当时还发掘出了白灰房基地面,这说明汤阴先民已经具备很高的农耕文明。”汤阴县史志办主任李建军说,最让人吃惊的是,专家还发掘出一眼水井,“这口井深11米,为圆角形,口大底小,靠着井壁处用木棍交叉结合,做成井字形木架,叠垒46层,作为支护。这说明当时先民们使用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相当高的。”《中华世纪坛甬道铭文》认为,这是“中原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结构最复杂的水井”。从目前已知史料来看,该水井很可能为中国发现最早的水井。
    出汤阴县城往东约30里,就是菜园镇。站在菜园镇南边的302省道往南眺望,西河就在眼前。随行的李建军主任告诉记者,4000多年前,黄河还没有改道东移的时候,西河村就位于古黄河西岸,俗称西码头。
    沿着一条小路南行,是一片绿色的田野,根本无法找到当年夏代古城的踪迹。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代第六个国王胤甲(又名孔甲)即位,迁都于西河。夏朝历史上多次迁都:自阳城起先后迁都斟寻(今巩义一带)、帝丘(今内黄一带)、原(今济源一带)、老丘(今陈留一带)、西河(今汤阴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说夏朝第六次迁都于西河。明代嘉靖年间的《彰德府志》也曾记载:“安阳有西河……今西河属汤,在羑水之南。”
    “谭其骧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夏朝第六次迁都位置与今天汤阴的西河相当吻合。如果这些史料记载都没错的话,西河可能就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村庄之一。”李建军主任感慨地说,汤阴的历史实在很古老,古老得只能让后人为之感叹。
    不过由于史料的缺失,上古时代汤阴的历史谜团始终未能解开,唯一能够给予肯定说法的是,汤阴地名最早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50年。
    “汤阴,古时候称为荡阴。”李建军主任解释说,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古代汤通荡,荡阴就是汤阴。据《山海经》的记载:“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而北魏《水经注》认为:“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经其县……县因水以取名也。”
    汤阴之名有阴有阳
    汤阴,在夏代可能曾经是都城,不过到了商代后期,汤阴应该被称为牧野之地,当然,它还有一个特殊名称:羑里。
    牧野,就是牧野之战那个牧野。其实牧野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殷纣当时的都城是朝歌。从朝歌城向外扩展,分别被称为城、郭、郊、牧、野。《诗经》里就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牧野之战的古战场,大致就在今天卫辉市以北的位置。从地图上看,从淇县到卫辉和从淇县到汤阴的距离差不多,因此在殷纣时期,汤阴也可以被称为朝歌城的牧野之地。
    当然,汤阴当时还有一个特殊名称:羑里。
    羑里城在汤阴县城北两公里处,是《周易》的发祥地,“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羑里城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想想倒也合理,尤其是这种关押要犯的最高监狱,不会距离都城太近,也不会太远,而处于牧野之地的汤阴一带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倒是最合适的。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代末期,国君纣王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周在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64卦、384爻,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
    文王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建。古朴端庄的山门简洁凝重,林木葱郁的甬道整洁幽静。这里既有古庙古刹的肃穆,又有园林胜景的典雅。拾阶而上,山门巍然屹立。山门内的沙石雕河图洛书沧桑凝重。
    院内西侧便是演易台,相传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庄严肃穆的演易台,透过窗棂,能看到文王的雕像——周文王坐在草垫上,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卦图,用手将蓍草捻来捻去的画面。
    林立在庙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陪同采访的李建军主任随口就说起了《周易》和汤阴地名的关系:“汤阴两个字也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汤的繁体字为湯,它的右半部分为昜(读阳音),《说文》对昜的解释:开也,一曰:飞扬,一曰:长也。有昂扬、长远、向上之意。《周易》讲阴阳之理,阴阳是《周易》一书总的法则,汤阴县名中有阴也含阳。《说卦传》中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有阴有阳,汤阴,确实是个好名字。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朱金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