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时间:2015-08-03 来源: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的通知
 
豫政办 〔2012〕7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河南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省有4085个城镇社区、4.76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扩大。在全省4085个城镇社区中,97%的拥有自有、划拨或长期租用的办公及服务用房,其中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占41%;57.3%的有图书室,57%的有1处以上的居民公共活动场所,绝大多数街道、社区配置了微机等电子办公设备;各社区都组织开展了各类社区服务。二是社区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省社区服务中心()有从业人员6.8万人,开展社区服务项目1.66万个;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6800多个,有社区志愿者23.7万人,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和体育等领域。四是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基层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圈逐步形成,“阳光超市慈善超市等新型服务方式的作用日益显现,“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社区服务。
  总体而言,我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失衡问题突出,农村、城镇的社区服务发展滞后,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60%的城市区、53.2%的街道未建社区服务中心,100个城市社区没有办公服务用房,323个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650个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200平方米,59%的城市社区服务站面积不足300平方米,91.3%的农村社区没有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方面,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立足省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大力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加强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全面发展,突出重点。既要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解决关键问题,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信息化、开展社区特色服务和精细化服务等工作。
  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开展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在城市社区,着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农村,着力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和载体。
  ()发展目标
  从我省实际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2015,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力争到十二五,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确保每个街道拥有1个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每个城市社区拥有1个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一村一社区型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每个几村一社区型农村社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撤并、整合村庄新建农村新型社区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平方米。每个社区建有1处面积适当的室外活动广场,并配备必要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设施设备。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6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80%以上的社区具备信息化服务能力。
  2.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比较发达,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十二五期间新增社区服务从业人员10万人,每个社区至少拥有1名大学生或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健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完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60%以上的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至少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8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服务项目,优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保人群、优抚对象、农村留守人口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基层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加强街道、乡镇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就业服务窗口,发布就业、再就业和职业培训等信息,为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等服务。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和面向社会福利对象的福利服务岗位,积极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绿化保洁、交通管理、车辆看管等就业岗位。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确保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落到社区。
  ———发展社区救助服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推行动态管理,将社会救助服务覆盖到所有低收入群体,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慈善超市建设和管理,培育社区社会救助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多元化的服务项目。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完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行政事务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等服务。
  ———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所有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都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中心,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场所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与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建设面向社区的老年大学、居民学校、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设施,50%以上的城市、城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0%以上的街道、所有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80%以上的城市街道成立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发展社区法律、治安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法律、治安服务功能。推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务进社区,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实现法律服务社区全覆盖。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加快社区警务室()建设,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推广运用物防、技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措施,全面提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环境保护服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在农村社区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实现社区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灯亮化、植被绿化和环境美化,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社区灾害处置预案,加强防灾减灾力量建设,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社区灾害处置能力和居民避灾自救能力。
  ———发展农村社区生产服务。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社区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生产能力。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农机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务农农民培训等生产性服务。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以及生活贫困老人提供安全守护、餐饮配送、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和早餐网点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采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便民站点。推进社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社区商业双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工程。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加强对物业管理机构的监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共产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组织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完善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以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1.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根据工作需要每个社区建设1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在社区服务站难以覆盖的居民区,建设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
  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的以下功能:一是采集汇总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3.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接入工作。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进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本地培养和对外选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增配若干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原则上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暂住人口较多的社区,按暂住人口每1000人增配1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各类社区服务专业人才。
  4.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建立完善培养发展入党、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和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度。
  ()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服务。以三有一化”(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建立群团组织服务活动阵地,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交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效能。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评估体系,把驻区单位履行社区服务责任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平安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内容,有关部门在评先奖优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四、重点工程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按照面向基层、完善功能、整合优先、填平补齐、规范建设、形成网络的原则,积极实施社区公开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省争取新建、改扩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15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000个、县级市和县城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1000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303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600个。国家和省级支持建设20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00个示范性乡镇社区服务中心()800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300个县级市及县城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1200个示范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2.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合并调整等多种形式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社区专项服务设施进行合理整合,统筹建设。新建住宅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与小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社区使用管理。已建成社区缺少社区服务设施的,由县(市、区)政府负责以投资新建、调剂置换、出资购买、租赁等方式解决。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投入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建设。省级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落实社区服务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建立相关评估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2.建设方式。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拓宽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来源渠道,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实施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至少接受一次岗位培训。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各类培训机构,设立社区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对社区服务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广应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本地居民总数的15%以上,每个社区拥有5支以上志愿者服务队伍,并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市、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
  ()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建立居民、家庭、社会组织、社区活动电子档案,实现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改善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并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互联互通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
  2.建设方式。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接入宽带网络,新建社区同步建设信息网络。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设覆盖县(市、区)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覆盖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渠道界面统一、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有效衔接,实现社区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建设全省社区综合数据中心,省级财政对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资金困难的市、县(市、区)给予适当补助。优化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的流程,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逐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各地设置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号码,加快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呼叫保障系统,推进社区信息亭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开发。
  3.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市、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与社区开展合作。省级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全面落实社区服务政策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落实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服务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政策制度。
  ()加大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决。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工作报酬、培训经费,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建立省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补助制度,省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并适当向财力较弱地方、农村社区、困难社区倾斜。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对有关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
  ()完善和落实社区服务扶持政策
  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要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落实和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
  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国内外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大力宣传、表彰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