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民政要闻

织牢织密民生保障“兜底网”——“十二五”以来我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时间:2016-03-09 来源:河南日报3月9日头版
□本报记者 冯芸王绿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河南是人口大省,低保对象、受灾人员、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数量不少,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十二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

    3月1日,在武陟县谢旗营镇便民服务大厅,辛杨村村民辛保垒向社会救助窗口递交了低保申请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常常要往返于多个职能部门,现在得益于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只需一次申请,几天后就能得到结果。据了解,目前,我省所有省辖市都实现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2005年以来,我省连续多年将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列入“十大实事”或“十项重点民生工程”,逐步健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政策优惠”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制度先行。我省先后出台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河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到232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到122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5.6%、96.8%;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928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68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85.3%、128%。

    能否领低保,“系统”说了算。我省积极推进救助申请家庭经济信息核对机制建设,全省15个省辖市建立了信息核对平台,有效预防了百姓担心的“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同时,11个市(县)开展了“救急难”试点,123个县(市、区)开展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让老有所养落地生根——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我每个月能领100元的高龄补贴。”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白湾社区90岁的李怀老人高兴地说。随着老年人优待政策不断建立健全,如今,全省80岁以上的老人高龄补贴基本实现全覆盖。

    截至2015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3.7%。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省加大政策创制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创制。我省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推进计划》《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913个,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110多家,养老床位总数47.3万张。

    加强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和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我省较早启动了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以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等单位为全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为护理员提供免费培训。目前,全省有养老护理员1.8万余人,持证上岗率达50%以上,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7个,入网老人200多万。在2015年全省“互联网+”开放合作大会上,参会客商与我省签订“互联网+”养老服务项目20个,“互联网+养老服务”有了新突破。

    扶弱济困提升幸福感——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慈善事业进入到蓬勃发展新时期。

    持续深化儿童福利工作。全面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有效保障了全省4.5万名孤儿的生活。稳步推动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和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全省5个市、县被民政部确定为“百县千村”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试点。

    加快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省123个县级福利中心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76个,2016年底前所有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全部建成,将尽快全部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基层社会福利保障平台作用。

    残疾人福利保障得到加强。全省福利企业达600多家,福利企业残疾职工总数超过21000人。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治疗“明天计划”,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开展“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安装康复辅具”活动,拓展受惠人群。

    慈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省性的慈善类社团、基金会达100多家,社会捐赠接收站点、慈善超市500多个,在扶贫赈灾、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生活帮扶、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慈善捐赠工作,近百万困难群众从中受益。

    面对不测风雨,完善的救灾抗灾机制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强大堡垒。5年来,全省共紧急救助受灾群众353.28万人次、救助冬春期间生活困难群众1696.42万人次,帮助群众恢复重建住房40887间、17164户。同时,为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全省开展了“流浪孩子回校园”“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专项行动,平均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余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省将继续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城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用缕缕真情谱就暖人心田的爱民之曲。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