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满载河南爱心老挝母子返乡

时间:2016-04-07 来源:大河报
 □记者蔡君彦文通讯员

    核心提示|带着一大一小俩孩子,带着装满爱心衣物、美食的大包小包,4月4日下午,29岁的老挝女子阿敢,在河南省永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从永城到郑州,再从郑州乘火车去昆明,昨天傍晚,一行人又从昆明出发,赶往云南勐腊县与老挝交界的边境口岸……这次单程3000多公里的护送,只为让老挝母子三人,顺利跨国回家。

    来自老挝的母子三人,缘何与河南结缘?他们的家在哪儿?帮他们找家的过程曲折坎坷,却始终爱心满满。

    遇见

    韩六子村外徘徊的异乡人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懂

    时光倒流到2015年11月2日傍晚。冷风中,一个扎着长马尾辫的30岁左右女子,带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女婴,在永城市新桥乡韩六子村外的公路上徘徊。

    热心又好奇的乡亲们主动询问,发现女子的话,大家一句都听不懂。

    “报警吧!”村民拨打了110。不久后,一辆警车疾驰而来,新桥乡派出所民警张华杰等人赶到后,确定周边没有接到人员走失的报警,将女子和孩子们送到永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

    热饭热菜吃得饱饱的,工作人员准备的棉衣、棉鞋穿上了,在救助站,三个异乡人的生活暂时安顿下来。

    安顿

    救助站里住下语言不通沟通成最大难题

    “为弄清楚他们的家在哪儿,真没少费劲。”陪同护送的永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站长孙毅感慨,母子三人住进救助管理站后,工作人员每天试着和女子沟通,并盼着尽早找到能听懂她说话的人。

    多次交流,工作人员能依稀听懂的只有几个词:阿敢(音),阿布(音)、昆明、安徽等。

    “来看看认识这些照片吗?”工作人员让她尝试识别多个国家的国旗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还试着联系在西藏工作的永城人让双方交谈,希望找到突破口,结果都很遗憾。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被照料妥帖的母子三人,在救助站里过了春节。时间久了,他们和大家日渐熟稔,小男孩会和大家嬉戏打闹,小女孩儿被大家抢着抱、谁抱都不哭,年轻妈妈也时常坐在救助站房间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眯着眼笑。

    积极帮他们寻找亲人的同时,救助站也做好长期安置母子三人的准备。考虑到小男孩到了求学年龄,孙毅还帮他联系了一家幼儿园,在那里,小家伙结识了更多小伙伴。

    联动

    多方接力天南海北爱心人士帮他们找家

    此事经逐级汇报,得到了省民政厅、永城市民政局、永城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靖铭、永城市民政局局长朱会堂等人,分别联系河南电视台、永城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此事,希望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帮他们找家。

    多方支持下,事情有了转机。永城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允让刑警大队办公室指导员莫莉娜全力配合民政局。说来也巧,莫莉娜刚好是宝贝回家网的志愿者。她帮忙转发相关信息后,志愿者“寻家组遵义小汤”,把此文转进宝贝回家网云南群;红河州个旧市哈尼族一位志愿者与女子连线后,觉得她讲的可能是哈尼族语言。两人的对话被录音,2月18日,这段录音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更多人。

    2月19日,新广网刊发了《疑似红河哈尼母子暂居河南一救助站她们家在哪儿?》一文,牵动着云南红河州以及普洱临沧等地哈尼族人民的心,大家纷纷拨通电话,表示愿意与该女子通话,帮助收集线索。

    在多方爱心关注、共同努力下,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张晓明,终于确认:该女子叫阿敢(音译),是老挝阿卡人。

    张晓明博士正与阿敢所在村的相关人士联系,通过对方尽快把阿敢的身份证明文书发过来,帮她解决回老挝的后续问题。

    “感谢每一个热心相助阿敢寻家的哈尼朋友和爱心人士。”2月23日,永城市救助管理站微信公众号,特意记录下爱心接力的点点滴滴。

    破译

    微信群里听对话录音博士缘何听出她是老挝阿卡人?

    确认该女子是老挝阿卡人,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张晓明博士向大河报记者讲述,得知该女子可能是哈尼族人后,永城市救助管理站联系上了云南公安部门。云南公安部门安排当地哈尼女子用哈尼语与救助对象通话,并录了4分钟音。

    录音被放入“天下哈尼是一家”微信群后,有人初步认定该女子是老挝北部的阿卡人,并向多人发录音,最终在张晓明博士处得到确认。

    “录音中,她说自己是老挝阿卡人,还说了自己的名字、寨子的名字等。”张晓明说,“我能听懂,因为我是云南哈尼族人,和老挝阿卡人同宗同源。”

    可是,为什么此前那位哈尼族人和阿敢对话,却听不出她家在哪儿?张晓明解释说,这和同是哈尼族人、不同支系间的语言差异较大有关,好比汉族的方言差异。

    于是,张晓明博士通过永城有关部门与该女子直接通了话。详细询问后,他进一步确认该女子是老挝南塔省勐龙县阿卡人。女子叫“布娘”,小名叫阿敢,今年29岁,儿子阿佑如今6岁,女儿阿布1岁1个月大。大约6个月前,她被邻村的人哄骗,交给另外两个老挝人,之后被带到云南境内,又被陌生人带到安徽。5个多月前,趁人不注意,她带着孩子逃出,辗转到了永城。

    通过一位在大理读书的老挝朋友巴策帮忙,张晓明又联系到了阿敢所在村庄的村长,进而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

    一切对接妥当,阿敢母子三人的回家路终于顺畅了!

    送行

    跋涉3000多公里预计8日上午到达边境口岸

    4月4日下午1点半,孙毅等永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送母子三人踏上回家路。从永城到郑州,再从郑州乘坐K337次列车赶往昆明。永城电视台民生频道记者张琳、侯爵也加入爱心送行团,见证这次跨国的爱心送行。

    4月5日早上7点多,护送队伍到达长沙火车站,照顾母子三人吃早饭;

    5日晚10点,疲惫的母子三人进入梦乡,工作人员在一旁悉心照看;

    6日一大早,火车驶入昆明站,接站的昆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忙办理相关手续。

    “得知阿敢要带孩子回家,大家很开心!”4月6日中午,张晓明博士、云南大学白永芳老师等哈尼族爱心人士,专程赶到昆明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看望在此休整的阿敢母子三人,并送上了大家捐助的爱心衣物和2222元善款。“2222谐音爱爱爱爱,寓意大爱无疆。”白永芳说。

    在张晓明等人来看望前,阿敢还同自己的哥哥通了电话,满脸回家的渴盼……

    “粗略算了一下,单趟3000多公里。”孙毅说,4月6日傍晚,爱心护送队又从昆明出发,坐长途车赶往和老挝接壤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预计8日上午在边境口岸与老挝方面交接。

    不舍

    会说永城话的老挝小男孩一个眼神让大家落泪

    一路上,在永城学习生活5个多月的阿佑,已经能顺溜地说几句河南话,不时在妈妈和工作人员之间当起“小翻译”。除了会说永城代表性方言“管”(中、行的意思)外,还会说“你们的饭很好吃”“谢谢”等。

    “送他们走,好多人都舍不得。”孙毅说,去年11月,母子三人被送到救助站时,衣着单薄,两手空空。送行的时候,除了2000元爱心款,救助站买的爱心物品,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礼物,装了两大包,食品、日用品又装了两小包。

    “对大家的感激之情,说不完。”昨天下午,通过张晓明博士翻译,阿敢向一路护送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和众多中国爱心人士表达谢意。

    “阿佑一个眼神,让我们几个人都哭了。”永城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丁莹说,昨天下午,他们把母子三人安置在昆明救助站后,去办理相关手续,回来时发现阿佑的眼神里有害怕,也有哀伤,“他误以为我们不管他了。”丁莹动情地说,5个多月相处,一路相伴,大家的感情日益深厚,“我们会把他们顺利送到亲人身边,到时肯定还会忍不住流泪,不过,那是喜悦的泪。”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