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洛宁模式”为孩子筑牢“温暖巢”

时间:2016-06-29 来源:大河报

  24小时保护热线,助养、助困、助医、助学、助业的“五位一体”救助体系,“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构建县、乡、村三级儿童福利服务网络,以县儿童福利和保护中心为牵引,18个乡(镇)依托民政所建立困境儿童救助站、388个行政村设立儿童福利主任……这立体化、人性化的服务,为洛宁13万未成年人提供了无缝化保护,洒满了制度关爱。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未来,这些含苞待放的蓓蕾需要社会给予加倍呵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席卷大江南北的打工潮催生了无数“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为每一个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洛宁模式”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将未成年人保护和关爱的很多口号落地变为现实,更在于这张关爱网络的不断延展和升级扩容。从补缺型儿童福利制度到“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从重点关注困境儿童、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到为所有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送去制度关爱和社会温暖——这不仅折射了经济多年高速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提高、儿童福利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同时也生动诠释了民生至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见证了宏观社会福利、中层社会福利、微观社会福利资源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再一次密集倾斜,让人听到了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渐行渐近的脚步声。

    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社会是温暖的大家庭。无论“小家”抑或“大家”,都必须成为孩子们的“温暖巢”。对于众多出身农门、就业和生活在城市的两栖群体来说,子女教育和关爱问题不只是农民工的“家事”,更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农村未成年人的关爱成本,应计入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成本,由政府、社会和农民工家庭共同承担。“洛宁模式”对未成年人实现全覆盖,政府及社会力量积极构建救助体系,都显现着一种社会成熟和文明进步,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制度化反哺。

    每一棵幼苗都需要加倍关爱,每一朵蓓蕾都需要格外珍惜。在更大范围内复制、链接和推广“洛宁模式”,放大了看,其实就是对“中国少年”的态度,事关“少年中国”之未来。请持之以恒地全方位为孩子们筑牢“温暖巢”吧!为每一个困境儿童、孤残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让所有未成年人都能体会到制度关爱和社会关怀,我们今天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孩子们会以明天的健康成长、奋发成才作为回报。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