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社会救助找准门路解民忧
本报讯(记者卢松)最近,我省接连出台惠及困难群众的利好消息:9月22日起,农村低保标准在上半年提高300元的基础上,再次提高60元,将让全省385万多农村低保人员受益;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日前联合下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和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1亿余元,用于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供养与临时救助支出……
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全面”,难点亦在“全面”。我省是人口大省,低保对象、受灾人员、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数量不少,如何保障他们在小康路上不掉队?全省干群形成共识:编牢织实社会保障安全网,兜牢民生底线,助力城乡困难群众既抗“天灾人祸”,又破贫困难题。一项项惠民措施的出台,正是我省保民生、暖民心的生动诠释。
最近,新郑市务工人员陈建立租住的房屋发生火灾,一家四口均被烧伤,巨额的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当地民政部门启动“救急难”程序,送去2000元临时救助金。随后又启动慈善救助,对其家庭再次实施救助。“在最难的时候,民政部门的同志送来了‘及时雨’。”9月26日,陈建立说。
我省在新郑市等11个市(县)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帮助暂时陷入困境的居民渡过难关。“我们设立了全省社会救助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12349’社会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渠道。”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董辉介绍,“救急难”试点地区还积极建立临时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依靠下沉干部开展经常性走访,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救助、解困难。今年上半年,全省临时救助13.4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亿多元。
低保救助是扶助贫困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能否领低保,由“系统”说了算。全省15个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建立了信息核对平台,民政、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十几道关口核对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使救助政策精准帮扶低收入群众。
过去困难群众申请低保、住房、教育等社会救助,常常要往返于多个职能部门。我省推广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当场办理的立即办,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开具转办通知书,让群众直接找到责任人,并规定办理时限、要求反馈办理结果。目前,全省98%以上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③4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