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让救助站成为温暖的港湾

时间:2016-12-16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卢松
12月13日下午2点半,12名男性流浪乞讨人员和外地零散务工者,在郑州市救助站人员的护送下前往火车站,踏上回家的旅程。
冬日的郑州气温骤降,寒风刺骨。那些流浪乞讨人员,以及临时遇到急难的零工人员,是否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救助站里有温暖
走进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管理一科,不断有流浪乞讨人员前来求助。每间救助站宿舍放有6张床,床上铺着干净的被褥,房间内还有暖气。宿舍隔壁就是餐厅,方便求助人员用餐。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员还帮我们买了回家的车票。”家在新乡市获嘉县的杨先生,在上海找工作时,被骗到苏州,他身上的几百元钱也被拿走。走投无路的杨先生,辗转被送到郑州救助站。
和杨先生遭遇不同,20岁出头的辽宁阜新人小王和父亲在郑州刚做完一笔生意,父亲先期回家,他留下处理后续事宜,不小心挎包被偷,连身份证也丢失。“怕父亲说我没出息,不好意思联系家里,派出所就把我送到救助站。”小王说。
在值班室的登记表上,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来往信息,申请求助的情况。他们既有务工无着者,也有被偷被抢等出现临时困难的,还有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被家庭遗弃的。他们因各种原因来到了救助站。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党委副书记梁新爱介绍,救助站可接纳400多名求助人员,入冬以来,求助人数增多,每天救助60人左右。“目前,还有25名求助人员,因患有精神疾病,被送往医院治疗。”
记者了解到,救助站内受助人员大都会被及时送回家。一些患有精神疾病、重大疾病的特殊人员,则会被医院救治后,分别护送回家,或送到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
不愿进救助站的流浪人员
尽管在救助站环境比露宿街头好很多,求助人员吃住无忧能及时回家,但记者走访发现,还是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以各种理由不愿进救助站,这又是为何?
“有流浪乞讨人员觉得在外面自由,不想受约束,说啥不愿意到救助站。”在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6年的任宽说,每次遇到下雪或其他恶劣天气,他都会和同事带着棉衣、食物、水等救助物品,走上街头救助、劝导流浪乞讨人员,“但往往有近半浪流人员只接受救助物品,不愿意进救助站。”
也有流浪乞讨人员不愿进救助站,是因为不想被送回家。一位老年流浪人员曾告诉救助人员:“救助站只能管吃住10天,然后把我送回家。到家里我也是一个人,无依无靠,还得出来流浪。”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还有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是职业乞讨者,他们利用自己的残疾等弱点,每天能讨到20元至100元。这些人无论怎么劝导,都不会进救助站。
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定,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如果他们不愿意到救助站,救助部门除了给些救助物资外,只能通过辖区工作人员就近关照,加强巡查,以免发生意外。
临时救助要有新思路
今年10月25日开始,郑州市启动2016年冬季专项救助工作,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15日。按照规定,由政府牵头,民政、卫计委、公安、市政、人社、社区各部门合力“编织”一张紧密的冬季救助网。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蔡旭尧说,2013年11月开展冬季专项救助以来,郑州市救助制度越来越完善,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组织和热心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得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和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均明显减少。
但也有长期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的公益人士指出,救助站只能提供临时性救助,要想让这些人员得到妥善安置,还需要长期救助配合。比如通过低保保障、免费入住养老院、扶持社会组织建设公益性福利机构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对于过去各种原因造成的一小部分患有精神疾病和重大疾病的人员重复流浪和被救助的问题,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认为,需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流入地救助管理机构+流出地政府+村(居)委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多方合力,共同关爱,妥善安置流浪乞讨人员。
责任编辑: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