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业务动态

许昌市地名普查办发扬“工匠精神” 扎实推进地名普查

时间:2017-06-28 来源:许昌民政
走进许昌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忙而有序的工作氛围扑面而来。近60平米的空间内,整整齐齐摆放着6张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柜、保密柜等普查设备一应俱全,9名工作人员端坐于办公桌前,有的在进行文字录入,有的全神贯注翻阅书籍,有的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查看地图,有的正埋头书写记录,“答答”的键盘敲击声使人感到“忙碌是一种执着的安静”。令人脑海中浮现一幅画面:年迈的手艺人、紧锁的眉头、专注的眼神、手腕上下翻飞、屏息观察比对,一件融合了时间和心力的精美艺术品即将问世,对!就是“工匠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对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严苛与精细
办公室内靠墙的长几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余盒已审核定稿的地名登记表,每一盒地名登记表的封面都打印着地名类别、行政区划名称、表格数量,右上角签署着三个不同笔迹的姓名和日期,并盖有“合格”字样的印章“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描述”四项内容表述规范、体例统一、边界清晰这都是审核完毕达到入库标准的地名登记表,一共有2.26万份,6个县市区全部的地名登记表。这些沉甸甸的资料盒,一张张边缘已磨毛的纸张以及反复修改的字迹,附带粘贴的各种手写资料和复印件这是普通的地名登记表吗?不!它更像是由十几位“工匠”倾尽心力打造的文字精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段话都是 “文字工匠”用心打磨的结果。
执着与敬畏
贯穿许昌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过程的,毫无疑问是“责任”二字。许昌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局副局长盛亚涛说:“这个工作,我们还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做”;地名专家董鹿生老师说:“我们现在不把每条地名的来龙去脉查清楚,子孙后代就更难查清楚了”;外业合作公司的小伙子说:“报酬不是最主要的,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的身上都充盈着厚重的责任感和满满的正能量,在这里,“马虎”和“将就”无处遁形,“浮皮潦草”和“得过且过”渺无踪迹,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执着和敬畏,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尊重。
苦干加巧干
我市地名普查工作质量高主要得益于找到了“苦干加巧干”的科学方法,找准了路径、抓住了重点。一是明析路径。我市,一份地名登记表至少由1人采集填写、3人审核修改、1人终审定稿才能最终达到入库验收的标准,即按照“村买、乡切、县炒”的路径进行。首先由村(社区)普查员负责采集填写、打印上报;其次由乡镇地名文化工作人员(乡土秀才)进行第一次修改并签字;接着由市普查办坐班地名文化专家完成二审签字;然后由专家组组长三审签字定稿,最后由市普查办、外业单位共同对表格的56项内容(地名基本信息与属性信息)进行全盘比对校审,完成终审并盖章确认。二是抓住重点。许昌市确定陆地水系类、陆地地形类、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类、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居民点类五类地名信息为此次地名普查的重点内容,这五类地名信息占全市地名调查总数的75%。对这五类地名信息的采集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充分运用现有资料,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综合比对,找出不同资料的共性与关联,甄别核实;必须实地调查验证,对信息不全不清的地名,走访座谈实地查验,充分发挥本土群众和知情人士的力量;必须组织专家学者专题论证,对于部分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后仍存有疑问的地名,集中组织专家学者专题论证,研提解决方案。目前已召开3次地名专题论证会,邀请语言、文史、方志、党史、地理、民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审定有关地名近400余个。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许昌地名普查工作已进入春华秋实、春播秋收之境。在近期国家地名普查监理组对许昌地名普查工作检查过程中,对许昌市地名普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许昌在地名登记表“四大项”内容的填写上细致规范,整体工作水平较高,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接下来,市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在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