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医养结合:让老人安享晚年

时间:2017-10-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住在河南省漯河市清福护理院203室的84岁老人董四妮迷上了戏曲,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收看戏曲节目。她在这家老年公寓已经住了两年多,上午遛弯儿、下午打牌、晚上听戏,楼下还能提供医疗服务,一按铃,就有护士上楼来查看。她说:“在这里生活得很习惯。”在漯河,这种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的模式正在推广。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楼下看病、楼上养老”“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多地兴起,成为中国重点培育的养老服务新方向。
照顾生活方便就医
在河南省漯河市金康万安老年公寓,72岁的老人李桂敏欣慰地看着护士为她测量血压。由于孩子不在身边,行动不便的她一直由保姆照顾。半年前,李桂敏住进这家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开启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楼上,她能享受到全面的生活照料服务;在楼下,她还能获得医疗康复保健、精神文化等服务。这种医养结合新模式在漯河十分走俏。当地政府还通过购买这种医养结合的专业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甘肃兰州的“空巢老人”同样享受到了医养结合带来的幸福感。“儿女们都过了退休年龄,又在外地安了家,为了看望我来回折腾,太不方便了。”96岁的老人吴国祯膝下有4个子女,其中3个常年在外地。6年前,吴国祯自己住进了兰州康乐医院的老年公寓。每天护理人员都会为他送来一日三餐,还帮着打扫屋子;医护人员定期还会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
据康乐医院副院长马文忠介绍,医院已经形成集医疗、护理、康复、老年人托养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当托养老人患病时,会进入就医模式,建立住院病历,享受医疗保险;当病情稳定便转为养护模式,建立健康档案,进入养老服务环节”。
为了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兰州市已将这些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将失能、半失能等需长期护理的参保老年人医疗费和护理费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极大降低了老人的入院支出。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他们不但离不开贴身照料,而且迫切需要医疗服务介入。如何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关系到上亿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
近年来,类似漯河、兰州这样的“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全国多地兴起,正成为养老服务的新方向。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约30个省(区、市)出台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去年,全国遴选确定90个市(区)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医养结合机构已有5814家,床位总数达121.38万张。其中,有2224家机构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机构建设中来,各地也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例如,漯河在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养老机构自建房屋新增床位给予每张3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按照情况给予每月60元至100元不等的床位补贴。
尽快补齐人才短板
“老人需要一对一专人护理,但医院护理员太少,1个养老护理员通常在照顾6位老人。”面对近期不断搬进来的托养老人,兰州市康乐医院护理部主任董红有些着急。董红说,养老护理员是一种十分专业且辛苦的工作,不仅要负责帮老人打饭、洗澡、洗衣服、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照料,还要掌握紧急救护、精神疏导等专业医护知识,目前医院的服务难以充分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目前要找一个专业养老护理员也十分困难,大部分家庭只能从家政公司雇用护理人员,这些护理者大多缺少资质,又普遍缺乏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专业周到的护理服务。
专家认为,养老护理职业前景好,政府应通过提升职业收入等方式,培训具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尽快补齐养老事业的人才短板。
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医养结合机构,各地也在想办法。漯河把养老养护人才培养纳入全市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各类老人服务专业人才,并发放从业岗位补贴。甘肃人社部门3年前就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成果的目录,依托企业、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截至去年底,全省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5398人,建立了9个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基地。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老年医学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不断增强行业吸引力,使医养结合真正遍地开花。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