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民政要闻

省民政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积极发挥特殊救助兜底脱贫作用

时间:2018-01-02 来源:社会救助处
2017年,河南省民政厅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和《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立足民政系统职能,突出民生重点,强化救助措施,提升资金效能,争取省以上救助保障资金145亿元,从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等方面精准发力,推进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进一步织密、筑牢了兜底保障网,有力地救助保障了1000多万困难群众。
一、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
河南省是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困难群体基数大。目前,全省有近40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570万医疗救助对象、700万残疾人、82万农村留守儿童,52万名特困人员、147万多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近20万名困境儿童,每年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达10多万人。为了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省委省政府将低保提标、孤儿养育提标和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全面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2016年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每月43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2016年每人每年2960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每年3210元,惠及80万城市低保对象和320万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在2016年的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和3000元基础上年人均提高595元,惠及50万农村特困人员。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两项补贴月人均补贴标准均不低于60元;社会散居孤儿、机构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1000元提高到不低于700元、1100元,确保孤儿生活费和残疾人生活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2017年省民政厅还投入中央和省级福彩公益金4.3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困境儿童、特困残疾人、特困老年人等兜底保障民生项目。全省累计投入7.2亿元,用于支持全省安置收养特困人员的敬老院建设,有力改善了敬老院居住条件,基本满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需求;建成了示范性“儿童之家”552个,建立了一支1.6万多人的基层儿童福利督导员、儿童福利主任队伍。救助标准的提高和民生保障项目的提升,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减震器”和兜底脱贫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灾害救助,有效防止困难群众因灾返贫
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指导帮助受灾地区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和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救助等工作,确保深度贫困地区的受灾低保户、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积极争取下拨资金1.3亿元,专项用于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2017年已救助因灾生活困难群众167万人次,全面如期完成我省因灾倒损房屋需政府帮建的4323户新房、需政府修复的5455户住房的恢复重建任务。同时,因灾导致的贫困群众也得到了救助,有效的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活。
三、完善医疗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会同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大病专项救治的6个规范性文件。牵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有效衔接的通知》,在全额资助52万特困人员参保、资助320万农村低保对象每人不低于30元参保的基础上,扩大医疗救助范围,资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不低于30元参保。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资助参保的基础上,综合贫困群众家庭经济状况、自负医疗费用、当地医疗救助筹资情况等,建立健全分类、分段的梯度救助模式,提高了重特大疾病报销比例和限额,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报销比例不低于70%的住院救助。同时,加强了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的衔接,形成了制度合力,完善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体系,有力缓解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9月底,全省共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7亿元,门诊救助6.5万人、住院救助56.2万人,其中重特大疾病救助5.2万人。
    四、加强临时救助,解决困难群众的个案性急难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予以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前3季度全省共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7亿元,救助22.4万人次,救助水平每人次742.9元。我厅还积极贯彻今年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起草了《关于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全省11个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县均成立了“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建立主动发现、部门协调、信息共享、慈善衔接等机制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建立“绿色通道”,推行一套制度、一个窗口、一套转办单、一本台帐、一部热线电话的“五个一”模式,规范工作流程,统一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跟踪办理结果,解决了困难群体遇到突发性、临时性困难求助无门的难题。积极整合救助和扶贫政策,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出台了健康扶贫、教育救助、危房改造等脱贫攻坚文件,将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统筹纳入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个案性急难问题,形成了政府托底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蔡茜、贾韬)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