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民政要闻

托起困难群众幸福底线 ——河南省民政部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时间:2018-06-08 来源:中国社会报
河南省平舆县十字路乡十字路村47岁的贫困户秦雪立是重度残疾,妻子患有哮喘病,原本日子过得很困难。近两年来,各项帮扶政策让他家生活越来越有保障:秦雪立夫妻俩每人每月低保金142元;媳妇儿办了慢性病补助;上8年级的女儿每年有1250元营养餐补贴。最近,村里又给秦雪立安排了公益岗位——在村里宣传扶贫政策,每月发300元工资。“党的政策好,困难群众有人管,生活稳定有奔头。”秦雪立高兴地说。
2017年以来,河南省各级民政部门下大力气补短板,健全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兜底脱贫政策体系,像秦雪立这样的困难群众,享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织密困难群众“兜底网”
70多岁的南乐县西邵乡五花营村村民刘麦田,与患病老伴和10岁孙子相依为命,家里除了种三亩多地,没有其他收入。村“两委”向民政部门申请,让刘麦田一家3口享受低保政策。刘麦田表示:“每月发的400多元补助,够我们老两口看病买药和过日子花销。”
为更好完成民政行业脱贫攻坚工作,河南省民政厅成立了民政行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社会救助精准兜底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先后派出2名厅级干部、11名同志承担脱贫攻坚督查、结对帮扶工作。建立了厅长分包各地、处室对口联系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周报告、月通报,定期督导,部门联动。2017年先后5次召开地市民政局长参加的推进会和视频会。省民政厅厅长鲍常勇4次带队对民政兜底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暗访,先后到11个省辖市的16个县调研督导脱贫工作,9名厅领导深入近100个市(县)调研督导,研究解决了一大批系统性、共性问题。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经民政、扶贫部门联合识别认定,去年全省既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又是农村低保家庭人员、特困人员的总数达171.8万人,比2016年年底增加91.8万人;有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增纳入农村低保、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纳入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范围。农村低保对象年人均保障标准由2016年底的2960元提高到3210元,增幅8.5%,实现了“两线合一”,惠及320万农村低保对象。
河南省民政厅主动查摆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制订了6个专项整治方案,逐项整改,“整户保”比例明显提高,特困人员降格入低保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严肃查处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等问题。24家社工机构对16个省辖市66个乡镇的低保工作进行的核查显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雪中送炭“救急难”
“大病一场,小康泡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如何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
河南省出台相关政策,不仅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还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障报销后剩余部分的合规费用,通过民政医疗救助再给予不低于70%的报销比例。4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320万农村低保对象得到不低于30元的参保资助,近50万农村特困人员得到全额参保资助。门诊和住院救助政策较好落实,住院救助报销比例不低于70%。全年救助住院困难群众83.8万人次、门诊困难群众8.6万人次,支出资金11.5亿元,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就医负担,从根源上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民权县老颜集乡闫南村贫困户老樊,去年因为肝硬化和肺气肿,在郑州住院两次,共花费43万多元。“基本医保和民政医疗救助等各类扶持政策,共报销37万多元,家里拿了不到6万元。”老樊的儿媳妇说,“出院结算时,专门有困难群众绿色窗口,该报销的钱直接扣除,只需掏自付的一部分。”
泌阳县马谷田镇王庄村刘庄组村民刘安营在广东东莞务工期间,因液化气管泄漏发生爆炸,导致其全身严重烧伤,后转至驻马店市一家医院接受治疗。高额的治疗费,几乎压垮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得知刘安营的不幸遭遇后,镇民政所和县级民政部门雪中送炭,累计为其发放临时救助金11500元。
河南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救急难”制度,将“救急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对因病、因灾、因学、因突发事故等原因,导致临时出现困难的家庭给予救助。去年,全省临时救助29.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28亿元,救助水平达每人次780元。投入1.3亿元推进灾区倒损房屋恢复重建,有效防止因灾返贫。组织开展了“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7万人次。
过去困难群众申请低保、住房、教育等社会救助,要往返于多个职能部门,现在要求县、乡两级都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统一受理,能当场办理的立即办,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开具转办通知书,让群众直接找到责任人,并规定办理时限、要求反馈办理结果。安阳市为20万低保对象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漯河市开展了临时救助与医疗救助联动救助试点。
综合发力补短板
走进永城市十八里镇敬老院,仿佛到了田园社区。前院居住,屋内干净整洁,消防、呼叫设施齐全。后院种菜养羊,一年收入15万元,用于生活补贴。“全镇155名五保老人,住进来120名。为啥愿意来?吃饭按菜谱,衣服不用洗,有儿有女也没这待遇。”五保老人李茂荣说。
2017年,省以上共下达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90.31亿元,其中对53个贫困县投入占比58.9%。特困人员(原五保老人)供养生活标准提高到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年人均提高595元,惠及50万特困人员。去年共投入7.2亿元,对全省近2000所农村敬老院实施了综合提升。
去年省慈善总会筹募善款880万元,为全省75919名集中供养特困老人每人购买了一件新棉衣和一双新棉鞋。今年全省又有16个省辖市、省直管县为集中供养特困老人配发了夏装。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县将全部完成配发任务。
河南省慈善类社会组织已发展到280家,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去年省慈善总会筹集款物10.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5.3万人次,实施了以43个贫困县为重点的临时性紧急救助、困境儿童救助、助学、助医、助老等慈善项目。省福彩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720万元,在26个县(区)开展“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脱贫攻坚的作用。
经过河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开展集中述职评议、市县评价、延伸性考核、实地考核、延伸性评估、第三方评估,省民政厅获评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在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中排名第三。河南民政系统有16个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
佘婧菁 黄培灵 赵刘尊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