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播下文明种子 长成“大树”参天

时间:2018-09-14 来源:中国社会报

黄培灵  冯存峥  赵刘尊

来到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铁塔街道延寿寺社区,几乎每个人都会注意到一首题为《大树参天》的诗:

老翁树下来乘凉,邻里街坊聚一堂。

天南海北论古今,国事家事评说忙。

解疑答惑政策明,宣传引导本领强。

调化矛盾排烦恼,党群连心搭好桥。

扶困爱幼胸坦荡,精神抖擞踏夕阳。

离岗退休心在党,发挥余热志坚强。

风雨无阻十余载,声名远播传四方。

拉起红歌高声唱,永远释放正能量。

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这个社区的“大树论坛”。

从侃大山到搞宣传,“大树论坛”华丽转身

最开始,是一群老人凑在社区的两棵大树下“侃大山”,大到大政方针,小到家长里短,无所不谈、无所不评,还时常发牢骚、骂娘,产生纠纷。2005年,开封市第28中学原校长赵春修退休后来社区报到,恰逢社区党支部组织离退休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党支部书记赵秀琴问赵春修:“调解纠纷,治安巡逻,政策宣传,辅导学生……你想干哪样?”赵春修说:“政策宣传比较适合我,我也挺喜欢!”于是,他成了社区的“政策宣传员”。后来他还成了讲解员、调解员、组织委员。在赵春修的带领下,其他老党员、老干部也参与进来。

“咱这活动得有个名字。”赵书记和几个老同志一合计,为之取名“大树论坛”。现如今,这个小队伍在开封市已经小有名气。

每个月15日举办论坛,确定一名主讲人。“大树论坛”的话题不但有法律法规、低保政策、邻里关系、子女教育、健身保健等,还有党的知识、大话开封、“两学一做”、邻里关系等。名声传出去之后,“大树论坛”骨干成员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20余人。 

此外,社区还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格言、警示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廉政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推动成立“网吧监管队”、四点半课堂 

那些年网吧比较多,成了迷惑青少年的魔障。一位吴姓老人说,自家孙子拿了家里几百元钱,三天三夜不见踪影。后来,有人在网吧见到了孩子。

网吧害人不浅,得管!于是,辖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成了“大树论坛”关心的热点话题。“大树论坛”的老人们成立了“老年网吧监管队”,穿梭于辖区大街小巷,教育网吧业主和未成年人,被群众誉为保护青少年的“防火墙”。

这件事使赵秀琴意识到,要实现社区的和谐,必须要在提高居民素质上下功夫。

为此,延寿寺社区先后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少年之家”、电教室、娱乐室,这里成为假期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同时,他们组织文艺宣传队、豫剧社、盘鼓队、老年健身气功队等文艺体育社(队),演出百余场,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并取得了河南省四种气功风尚奖,开封社区文化节二等奖、优秀奖、组织奖,《开封日报》和谐杯大赛优秀奖等。

在创文巩卫中,“大树论坛”老同志们成立志愿服务队,自掏腰包购买卫生工具,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和文明劝导活动。社区没有足够的精力看护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大树论坛”的老同志们主动轮流到社区的“四点半学校”,辅导留守儿童的功课,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他们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白头发老爷爷”。

破解诸多难点问题 、“参政议政”

开封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因仓库改造,需要移除群众在围墙外搭建的厕所、栽种的树木,多次找到群众协商却始终不成功,施工陷入僵局。“大树论坛”老党员知道后,在社区的带领下主动到群众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问题迎刃而解。

有人在“大树论坛”谈到辖区内一位名叫许世琦的少年已经14岁还无户口。街道和社区马上到该少年家了解情况,得知许世琦的爸爸没有什么文化,靠踏三轮车吃低保维持生计,生下孩子后,其母亲忍受不了家境贫寒之苦,抛夫弃子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由于这个孩子的父母没有登记结婚,小世琦又是私人接生的没有出生证,他就成了黑孩子。街道和社区反复找派出所,找开封市公安局户政科,最终为许世琦上了户口。

辖区居民王允善,父母都患癌症,本人又股骨头坏死,拄着双拐才能走路,加上要供养两个儿子上大学,再有本事的家庭主妇也会被这样的家庭负担给压垮。老同志们了解之后,马上向街道反映,街道特事特办,在与上级民政部门多次磋商后,给予其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照顾。王允善的两个儿子不负众望,大学毕业后,一个在北京读硕士,一个读罢硕士又读了博士。

许多老人说“哪天不来这里坐坐,感觉像缺点啥”。文超老师、市农科所的老张是“大树论坛”的积极分子,现在虽然家已搬走,但还是经常回来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