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 济源市四十名流浪乞讨人员在福利院“安家”

时间:2018-10-12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近日,河南省济源市第一批40名流浪乞讨人员受助对象的档案从市救助管理站移送到了市社会福利院,其生活起居从此也由市社会福利院管理照顾。在此之前,市民政部门已为他们办理了济源户口,这标志着他们已在济源“安家”,可享受养老、医保、就业等正常居民社会福利待遇,此举在全省尚属首例。同时,济源还建立了长效救助机制,为在站救助超过3个月以上者定期集中办理身份证和户口簿,让找不到家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更好、更妥善的安置。

关怀备至暖心窝

走进市救助管理站二楼时,有几位中年人正在活动室里看电视。他们衣着干净整洁,看着与常人无异,但他们正是因为寻亲无果被暂时安置在这里的流浪乞讨人员。除了宿舍,救助管理站还有活动室、餐厅、理发室、洗浴间、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他们生活无虞、人身安全。

在一面墙壁上,贴满了一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流浪人员的生活照,他们的模样与被发现时相比,干净整洁了许多,也更精神了。另一面墙壁上则挂满了各种锦旗。其中有一面写着“老娘走失三十载,爱心救助恩德高”的锦旗,这背后有着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2014年,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群众热线电话,称在东环路发现一名智障妇女。救助管理站将其接回后,因无法查清其个人信息,遂将其安置在市爱心敬老院。2017年3月,该妇女患轻微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后来,该敬老院一名护理人员发现这名妇女的长相和自己村里一名失踪30年的村民很像。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安排人员联系,后经家属多次辨认,确定这名妇女就是济源市邵原镇碌碡村失踪村民丁西平。2017年6月28日,救助管理站专程派人将丁西平送回了她阔别30年的家。

落了户口,这里就是家

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有了着落,医疗有了保障,是否更有助于找回关于家的记忆?

2010年的一天,一名身形消瘦、神志不清的“少年”被民警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经确诊,他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2017年,少年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经工作人员一次次细致询问和多方尝试,最终成功帮其找到了回家的路。

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幸运。在济源,有40名流浪乞讨人员在站滞留数月甚至数年都没找到家。

2017年10月,济源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救助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的发现告知和护送、对救助对象的帮扶和责任划分。该意见还明确,“对滞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受助人员,民政部门负责甄别并向公安部门提供滞留受助人员信息,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符合条件的,纳入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范围,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这就为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户籍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后民政、公安、司法三部门也联合出台文件,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无户口流浪乞讨人员解决户口问题,办理身份证,并为其协调托养服务。

济源市的受助人员统一托养到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定期对托养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改善其精神状况,力争最终帮助他们恢复记忆、找到家。市救助管理站与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委托协议,要求其严格按照协议履行托养和治疗责任。同时救助管理站还充分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省救助群等寻亲信息发布渠道,尽最大努力帮助受助人员尽快返乡。

帮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是救助管理站最大的梦想,干部职工时刻都在寻找蛛丝马迹;为流浪乞讨人员安家,是救助管理站最后但坚实的保障,他们每天都在不懈努力。

  (许运军  张  伟)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