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业务动态

周口市淮阳县实施“六种模式”破解特困人员脱贫难题

时间:2018-10-30 来源:周口市民政局

今年以来,周口市淮阳县积极探索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新模式,采取“六种模式”对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为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淮阳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四个班子(扩大)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先后出台《淮阳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在脱贫攻坚中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实施方案》、《淮阳县特困人员集中救助供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扶贫、财政、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全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强化协调,确保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是创新扶贫模式,开展集中供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资源整合,闲置利用”的原则,采取“六种模式”,即以敬老院为主,农村幸福院为辅,医养结合机构、社会办养老机构为补充,让失能特困人员入住县失能老人养护中心,精神疾病(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特困人员安置到精神病治疗康复服务机构,对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升级改造敬老院。2018年以来,该县新建豆门乡、鲁台镇和朱集乡3所乡镇敬老院,综合提升、升级改造敬老院14所,增加供养容量,完善功能设施,提高供养水平,达到一院一策、一院一景、统一标准、供养百人。新(改)建农村幸福院。以村室、闲置厂房、闲置农户为依托,以行政村或行政片为单位建设农村幸福院,新(改)建农村幸福院89所。医养结合模式。以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闲置学校为依托,由卫生计生部门牵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进行资源整合,设立医养机构6所,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让入住特困人员享受到专业化、全方位的健康及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群众团体、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组建“淮阳县失能老人养护中心”,为失能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全方位服务。精神病患者集中供养。对特困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将其安置到专门的精神病治疗康复服务机构,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三是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服务管理。制定《淮阳县敬老院(幸福院)管理服务簿》和《淮阳县特困人员一周食谱》,印发了《淮阳县敬老院(幸福院)工作手册》,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安全、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在人员配置上,按照敬老院(幸福院)护理人员与全自理供养人员不低于1:10,与半护理供养人员1:4,与全护理人员1:1.5配备,并各配备1名管理人员、1名炊事员。在服务管理上,定期为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指导和巡诊治疗等服务。同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并在供养人员活动区域经常播放轻音乐,配合舒缓其精神压力。通过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保障每名入住人员都能得到精心护理、细心照料、贴心关怀、诚心服务,时刻感受到爱在身边。

四是整合各类资源,加强经费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整合各类资源,采取县财政补助一部分、乡镇自筹一部分、社会力量捐助一部分的方式筹措资金,为乡镇拨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启动资金1440万元,投入资金1355.94万元采购了敬老院、幸福院设施设备及物资,为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资金150元、每人每天解决生活费15元。2018年7月份以来,全县累计投入特困人员救助资金4085.55万元。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动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困人员供养工作有关政策规定,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特困人员供养工作的氛围。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敬老院15所,农村幸福院89所,新(改)建房屋3275间,设置床位5868张,保障特困人员8170人,家庭托养特困人员3094人,集中供养特困人员5076人,集中供养率为62.13%,其中,入住敬老院特困人员1170人;入住农村幸福院特困人员3840人;入住失能老人养护中心66人。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