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太康:“五养”模式破解特困人员养老难
如何“啃”下农村特困人员脱贫、养老这块硬骨头,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河南省太康县探索推广的“五养”模式——居村联养、集中供养、邻里助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逐步破解这道难题。
离家不离村:“有一种幸福,是在家门口养老”
太康县共有集中供养人员639人、分散供养人员9410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近2500人。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直犯愁:“特困人员养老,咋办才好?”
去年以来,太康县尝试居村联养——村办养老院,利用农村的旧村室、闲置学校等资源,打造小型养老院,解决本村半失能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就近养老问题。目前,全县22个乡镇的29个贫困村推广试行居村联养,已有405人入住。
“老人的‘朋友圈’就在家门口。”转楼乡党委书记杨传俊告诉记者,这是居村联养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太康县在大兴村办养老院时,乡镇敬老院也没被冷落。县里投资2600万元对16个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提升改造后的敬老院,不仅在硬件上得到改善,集中供养的生活、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升。目前,786名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
邻里守望情:“有一种情感,叫作无可替代”
“我这辈子真是好福气,栋福虽说不是亲儿子,可胜似亲儿子!”符草楼镇谭桥村孤寡老人谭金超笑容满溢。
20多年前,谭桥村村民谭栋福把本村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谭金超接到自己家中,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不求任何回报。如今,被“助养”的谭金超已经83岁。
邻里助养,是通过采取政府补贴、拓展志愿服务、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对特困人员开展邻里照护服务。服务前,明确邻里的责任义务并签订助养协议,村里还给予帮扶人士每月300元~600元的助养补贴。
太康县政协副主席、民政局局长刘凤芹说,邻居提供的不仅仅是供养服务,还有难得的邻里情怀。
近几个月,转楼乡所辖村庄接家人回家的美谈一桩接一桩:“侄媳妇郑丹娜接婶婶李秀英回家”“杨玉兰的大儿与三儿争相养老”……
原来是太康县开展了“接父母(亲人)回家活动”。在此促动下,一些五保户的亲戚陆续将老人接回家里赡养。仅在转楼乡,已有200多名独居和特困老人被亲人接回家,实现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
“亲情养老是农村养老最为温情、最为根本、最为长效的解决方式。”太康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程清说。
医养融合:“有一种安心,叫有他们在”
在高贤乡汪庄村村头,一座高大漂亮的房屋特别显眼,这是该村村医陈国厂斥资600万元创建的医养院。
在医养院,娱乐、起居、看病,样样不愁。老人有病了,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治疗。
社会托养是太康县对特困老人养老的又一形式。县里组织规模大、条件好的民营医院成立医养结合养老院(医养院),集中托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为他们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五养’模式既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问题,啃下了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也推动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王国玺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