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洛阳市民政干部王小兵投身脱贫攻坚二三事

时间:2018-12-07 来源:中国社会报

 

    董华武  贾 磊

    “王书记帮俺申请无息贷款养猪,俺才摘掉了穷帽子!”“小兵这娃子没把俺们当外人!” “俺村的‘第一书记’是军人出身,作风就是不一样!” 在河南省宜阳县张坞镇程子村,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将“第一书记”王小兵为村子带来的变化一一道来。洛阳市民政干部王小兵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以村为家,他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程子村属省定贫困村,全村共580户2101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亩,环境资源贫瘠,集体经济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重任在肩,唯有勇往直前。

    从放下铺盖那天起,王小兵就不断地琢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方法和路子,他常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走东家、串西家,虚心请教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集思广益协助村委会制定脱贫致富发展路子。

    经过认真考察与论证,王小兵决定变“输血”为“造血”——把所在村的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品牌向外推销。

    说干就干!去年以来,他累计帮助村民销售小米、绿豆、粉条、花生油、玉米面、土鸡蛋等农副产品3.6万余公斤,累计增收14.3万余元,帮助贫困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虽说对于整个村子的脱贫来说是杯水车薪,但为乡亲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王小兵还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支持,养猪、养鸽、种植补贴项目……以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联系洛阳银行开展金融扶贫项目,为47户贫困户开展创业提供无息贷款200余万元。为15个贫困户开展危房改造暖心工程,发放补贴107095元。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其间给予生活补贴450元,累计培训贫困人员53人,为贫困村民转移就业、外出务工拓展渠道,提高了村民劳务输出的整体效益。

    截至目前,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93户实现了脱贫,5户享受政府兜底,程子村也顺利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东奔西跑,他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42岁的村民赵瑞芳丈夫早亡,没有“顶梁柱”的日子可想而知。

    屋漏偏逢连阴雨,前年的一次意外事故,让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赵瑞芳落下了残疾。上有80多岁长期卧病在床的公公需要照料,下有2个正读大学的孩子需要供养,家庭的重担压得赵瑞芳喘不过气来,夜深人静之时,她常常以泪洗面。

    王小兵积极向市民政局领导汇报了上述情况,并积极争取洛阳市募捐办对赵瑞芳一家开展精准帮扶,不仅定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为她公公购买了康复理疗床,为她正在上大学的孩子送去了助学金。为解决赵瑞芳一家4口挤在2间屋子里的实际困难,王小兵又联系相关单位为赵瑞芳新建了一间住房和卫生间,并置办了桌椅板凳床等生活必备品……新房落成之际,赵瑞芳泪眼婆娑地拉着王小兵的手:“王书记,俺全家打心眼里感激你!”

    在程子村,像赵瑞芳这样及时得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贫困户还有20余户,王小兵先后争取上级扶贫资金为这些因病长期卧床的困难群众送去轮椅17辆、康复理疗床7张,并帮助他们解决康复理疗难题,重新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程子村有23名贫困留守儿童,王小兵几乎把他们当成自家的孩子一样对待,一有工夫就去找孩子们交流谈心,时不时地给孩子们带点小礼物,鼓励孩子们乐观向上,自强自立。孩子们都觉得这个叔叔对他们好,对他们亲。对此,王小兵的妻子感慨道:“驻村以后,他跟自己闺女说的话,远远没有跟村里的留守孩子们说得多。”

    愧对亲人,他是家里的“不孝人”

    世间最大悲伤事,莫过生离与死别。

    王小兵17岁时,母亲离世,临终前再三叮嘱他,要孝敬父亲,要照顾好还不满10岁的弟弟。

    20多年来,不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一有空闲时间,王小兵就往老家甘肃跑,为的就是多陪陪老父亲。可自从去年当了村“第一书记”后,由于扶贫工作任务重,他回家的次数也少了许多。今年端午节,年迈的父亲给王小兵打来电话,让他有时间回老家住几天。王小兵预感到父亲的病可能又加重了,当即就给弟弟打电话询问情况,一问才知道老父亲已经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老人知道他驻村扶贫很忙特意瞒着他。

    7月25日一早,王小兵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当时,他正在市扶贫协会协调建设程子村村民文化广播站的项目,直到下午项目落实后,才向领导请假赶往老家。从洛阳到甘肃老家1300多里路,王小兵觉得比任何一次都漫长……

    “母亲走得早,父亲独自把我们兄弟俩拉扯大不容易。我们享受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如今父亲走了,再也没有为父亲尽孝的机会了,这是我今生无法愈合的伤痛,但愿九泉之下的父亲理解儿子。”想起父亲,这位有着16年军龄的铁骨男儿唏嘘不已。

    舍家心有愧,坚守志不悔。

    安葬了父亲后,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他回到程子村,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建起了文化广播站,吹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