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迎春花开

时间:2019-03-26 来源:河南日报

代娟

    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她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它的花期为每年2至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

    ——据《百度百科》

    一年之计在于春。

    迎春花开时节,始建于1966年的新乡市殡仪馆,迎来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荣获民政部《公益时报》中国殡葬编辑部中国殡葬业专家委员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殡仪馆"称号,成为首批十家全国优秀殡仪馆之一。

    新乡市殡仪馆何以获得如此殊荣?伴随着迎春花香,记者近日走近这个特殊群体,去感受这人间春意和他们对生命的礼赞。

    在如今的新乡市版图上,如果非要在新乡市区找一个中心点,人民路和劳动街交会处的城里十字依然是个被大家广泛认同的地标。

    顺着人民路从城里十字往东不过1公里,就是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每天,这里都会迎来一群新的生命,被爱、被祝福。

    有些戏剧性的是,同样从城市十字出发,顺着人民路往西8公里附近,就是新乡市殡仪馆。每天,都有逝者从此走完最后一程,被铭记、被怀念。

    在这条路上,8公里≈一生。

    城里十字向西的这8公里处,因为与外界联系少,显得有些神秘甚至不被理解。但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坚守在这里。他们用爱和真诚、用艰辛和汗水,送逝者最后一程。

    天琪怀孕了

    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

    那天去殡仪馆采访结束时,我随口问了句:“天琪呢?”

    “天琪今天休息。”正忙着安排布置吊唁厅的接待科科长邓娇杰随口回答我,又补了一句,“天琪怀孕了!”

    呵,那个选择在每天的哀乐声声中书写自己美好年华的漂亮女孩儿,那个回然科里年龄最小也是唯一的女殡仪美容师,那个曾被好朋友劝着换工作以免嫁不出去的天琪,那个说一定会找到一个愿意说“我妻子是个入殓师”的男孩的天琪,如今已经上班第8个年头,不仅结了婚还孕育了小生命。

    7年前,我曾经采访过天琪。那时,她上班不过一年多。来殡仪馆上班的直接原因是,父亲在殡仪馆工作过,已经退休的母亲在这个大院里坚守了几十年。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殡仪馆招人,母亲希望她能回来,一是馆里急缺殡仪美容师,不好招;二是唯一的女儿能离家近些。

    尽管对这份工作不陌生,但真要和这些故去的人打交道,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压力。刚开始,同事先安排天琪给自然死亡的老人化妆。因为自然死亡的老人面容安详,比较简单。即使这样,天琪的双手仍然不停颤抖。母亲教她一种心理暗示法,让她在心里一遍遍跟老人说话,告诉他,自己会让家人看到他最安详的一面。这个方法效果极好。

    对于化妆师来说,最令他们头痛的,就是处理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最难克服的就是死者身上浓烈的血腥味和有些尸体腐败后出现的瘴气。她们要佩戴上厚厚的医用口罩,甚至要戴上专业防毒面具工作。即便这样,衣服上也难免会残留难闻的血腥味或腐败味。

    如今,同事们心疼已经怀孕4个多月的天琪,建议她孕期调整岗位,都被她拒绝了。在天琪看来,为那么多生命送完最后一程,自己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还孕育了新生命,也是一种福报。

    印象里不一样的殡仪馆

    始建于1966年的新乡市殡仪馆,担负着市区(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开发区、西工区)以及新乡县遗体的接运、冷藏、火化及各项殡仪服务工作。

    一提起殡仪馆,老新乡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场景是:没膝深的荒草、四处堆放的垃圾、随时可能坍塌的围墙,低矮的殡仪厅、水泥板加砖坨子垒砌的简陋的骨灰堂以及黑烟升腾的烟囱。

    3月23日,周六。记者走进殡仪馆大门,随处可见浓浓的人文氛围。大门内是一个平坦宽阔的广场,广场正中一座日月同辉的金属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接待厅和业务厅分别位于雕塑两侧。主楼上方“回归自然,完美人生”8个金色大字宽慰着前来吊唁的人们。院内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宛若花园。

    “我们可是全省惟一一家通过两个ISO认证的殡仪馆呢。”市殡仪馆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员郑华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自豪。

    原来,2004年,为完善和改进殡仪馆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全馆研究确定了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努力打造花园式殡仪场馆。那段时间,全馆上下一点点摸索着建立两个管理体系所需的所有档案,在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涵盖评审控制程序、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等近20万字的材料,然后带领全馆人员按照标准逐一落实。如今,通过认证,任何一具遗体从接运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规范的程序操作流程。即使是火化遗体用油、燃烧粉尘标准,管理体系里都有严格的指标控制。

    “过去社会上有传言,如果不给殡葬工送红包,很少有人能拿到自己亲人的骨灰。”郑华说,事实上,目前馆里的每一道工序全部在监控下操作。家属能全程看到每一个环节,也可以通过监控追溯。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改革不断改扩建,如今该馆不仅馆容馆貌、设备装备已达到国内殡仪服务单位先进行列,该馆规范的管理服务流程还通过了ISO9001认证,还参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起草与修改,以及国家殡葬业各类工作标准的起草与制定。

    “哭笑不得”的职业

    初见市殡仪馆业务科科长郭彬时,她给我的印象是,个头不低,梳着高高的马尾,浅蓝色的工装内,是一件亮黄色的帽衫。她的笑容绽开,像身上的黄色帽衫一样温暖。

    郭彬说,知道我是来采访的,她才放心地笑。

    是的,这是个“哭笑不得”的职业。殡仪馆本身是个充满伤感的地方。你对人家笑,好像说明你不严肃,很轻佻;你跟着家属严肃起来,还怕被误会板着脸服务态度不好。

    于是,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的人们,上班要学习的第一课,竟然成了心照不宣地注意把握哭笑之间的分寸。

    跟邓娇杰聊天,你也会发现一个特点:和同龄人相比,她的笑容很少全部张开,最多是微微一笑,然后和声细语地跟你说。

    见面握手,分手说再见,这是服务人员最基本的礼仪。可邓娇杰说,在殡仪馆,说再见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大忌,服务人员也很少主动与家属握手,因为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殡仪馆的人天天要接触尸体,手上病菌很多,握这样的手会觉得晦气。

    本来性格开朗的邓娇杰,衣柜里几乎找不到鲜艳颜色的衣服。“成天跟丧事儿打交道,没法穿鲜艳衣服,正休息也有可能被立即召回单位,就这么穿着吧,习惯了!”

    邓娇杰说,即使她们自己心理足够强大,但还要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闺蜜生孩子了,她们得第一时间征求对方的老人介不介意自己的职业,即使对方不介意,她们也一定会专门拿出休息时间的上午赶去,绝不趁下午或者晚上。

    郭彬所在的业务科要办理所有丧葬业务的费用结算,此外,还会经营一些小的丧葬用品。“馆里的骨灰盒,因为材质和设计造型不同,从最便宜的300块钱到数千元钱,一应俱全。我们尊重事主的选择,只介绍,不推销。”郭彬说,馆内所有的丧葬用品都是经过层层招标,保质保量选定的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物价也都经过物价部门的层层审核。去年以来,所有丧属都能享受到800元的新乡市殡葬惠民补贴。对于殡葬程序较为简单的群众,最低花费1000多元就能完成所有殡葬环节。

    业务科还负责馆内5000多只骨灰盒的存放和管理,但一年的管理费只有130元钱。每到初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特殊日子,只要家属来祭拜,管理人员会逐一配合事主,存取骨灰盒。

    临走时,郭彬对我说,你看我本来是学妇幼专业的,应该在医院服务刚出生的婴儿,可如今在这里,为每一个离去的人送行,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你们工资可高吧?不然为啥干这个?”

    29岁的焦作女孩徐瑞晨,3年前考进殡仪馆工作,平时就住在殡仪馆的宿舍。倘若跟朋友有聚会,她一定要确保朋友能晚上送她回去。有几次,徐瑞晨晚上从市区打车回殡仪馆,出租车司机根本不去;尝试网约车,又没人接单。如今,没啥重要事儿,她晚上就尽量待在宿舍不出门。

    接运科副科长任玉明记得,有次在接运遗体时,有位去世几天才被发现的逝者,因为天气炎热已经腐烂,即使是临终前手里还攥着几百元现金,家人甚至都不愿意拿回去。

    干了一辈子遗体接运工,接运科50多岁的老接运工赵金广对遗体的腐败味尤为过敏。“丝毫不夸张,接运这类遗体,老郭几百米外都能闻出来那种味儿,而且一闻就要吐。”

    “吐又怎样?谁不是一边吐完,又返回来把遗体运回去!”任玉明说,像这类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最怕有些家属因为不好意思不说清情况,工具没带齐,有时候还得回去拿专业设备。

    “你们干这个,工资一定可高吧?不然为啥干这个?”

    “你看我21年工龄,这几年工资涨了好几次,如今每月4100元,再加上去年才开始发的绩效工资,平均每月再加上1000元,全部加起来,大概每月5000块。这算不算高工资?”多年来,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回然科科长唐胜利不知道回应过别人多少次。

    是啊,工资并不符合大家期望里的“高”。那,为啥要干这个?

    和赵天琪一样,唐胜利也是“馆二代”。他的父亲在殡仪馆一线干了一辈子,直到病逝,任劳任怨,口碑极好。大抵是天生不排斥,也觉得这是一份自然而然的工作。

    可更多的人并不是殡仪馆子弟。回然科副科长王西民在成为殡仪美容师之前,不仅没学过美容,还是计算机专业的技能能手,因为要维护馆内计算机和显示器等电子设备而招聘进来的。王西民好像从来不会闲着,除了维护电脑,他还会给办公室写写材料,去下面的告别厅帮帮忙。只要一线业务科室忙了,他就随时替补。几年后,原火化科的美容师退休,一时间不好招人,馆里找王西民谈话,让他接了班。

    “没有谁天生就喜欢殡葬工作,喜欢跟遗体打交道。”王西民说话很直接,“不过是我们既然干了这一行,就站好自己这班岗,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尽可能让每一名事主在送走亲人后都节哀欣慰。”

    这话很直接,却是大家伙的心里话。

    跟他们交谈越多,你越能发现他们骨子里的质朴和语气里的真诚。为啥干这个?用不着特意拔高,不过是因为既然干了这活儿,就要站好这班岗。

    让逝者体面,让生者安心

    2015年,顺应社会需求,新乡市殡仪馆组建了首支殡仪礼仪队,殡仪主持人李杰就是那时候应聘到礼仪队的。

    李杰记得,有一次,一名男子深爱的妻子因病去世,他找到殡仪礼仪队要求为妻子办一场追思会,呈现给妻子生前的亲友最后最好的一面。李杰不仅反复跟殡仪美容师沟通,为逝者化好最温馨的妆容,遗体周围布满了鲜花,还在追思会上特意选择了相对舒缓的哀乐,不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男子更加悲痛。

    “我们礼仪队员陪着他在火化间跟妻子告别时,他含泪背过身去的样子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动容。”李杰说,有不少人会问他是不是见惯了生离死别,都麻木了?事实上,上班4年多,每次看到这种阴阳相隔的场面,他都忍不住流泪。但作为殡仪主持人,他只能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服务让逝者体面离去,让活着的人尽量宽心。

    2002年,刚满18岁的邓娇杰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殡仪服务员。时间久了,邓娇杰意识到,殡仪馆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死去的人,而最终服务对象是活着的人。因为,死不是逝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10多年来,每接待一起丧事,邓娇杰都尽力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把每位来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即使是布置一个小小的灵堂,一朵鲜花的造型,邓娇杰也会投入全身心的感情,让逝者亲人宽心。

    按照新乡当地的风俗,逝者被送往殡仪馆前,要系上一根“绊脚绳”,防止灵魂回家;尸体火化之前,要去掉“绊脚绳”,防止逝者进入另一个世界无法行走。有一次,殡仪馆已经下班了,几位丧主却仍在一个灵堂前不停地号啕大哭。邓娇杰赶紧上前安慰,当她得知丧主是因为忘记将逝者的“绊脚绳”去掉而伤心时,连忙安慰他们说:“放心吧,我已经按照风俗替你们去掉了。干这份工作,要的是尽心尽责……”一句话瞬间化解了对方对逝去亲人的愧疚。

    有一次,王西民要为一对因车祸死亡的夫妻整容,但逝者面部已经严重变形,脸上全是挫伤和玻璃碴,几乎无从下手。王西民和同事端来清水,一遍遍清洗逝者脸上的泥土,一点点择尽上面的玻璃碴,再对照死者生前照片,对开裂的下颏进行缝合……整容过后再给逝者化妆。6个多小时后,当逝者儿子看到父母安详的神态时,欣慰地流下泪水。

    一些社会重要人士去世后,由于遗体保存时间较长,就要特别注意遗体的养护和防腐工作。殡仪美容师得根据遗体的冷藏时间,掌握遗体告别前的化妆时间。这中间,除了要妆容自然,还要保证告别仪式中间,遗体不因温度差而继续解冻造成妆容破坏,面部结霜出水等问题。这些话说着容易,做起来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最后一面,天人永别。”王西民说,无论是比较显要的人物,还是普通农民、街头流浪汉,或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孩,来到这里,都是一样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亲人,让他们体体面面地离去。

    社会认可,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任玉明记得这样一件事儿:有一次,他坐公交车去办事,刚上公交车,司机一看他,赶紧绽放了个大笑脸说:“哥,有位置,后面坐!”

    坐下来几分钟,任玉明才想起前一段时间,这名司机亲属去世,他去接运遗体时见过他。

    王西民说,有一次他带着爱人和孩子去市区一家商场选家具,走到一家专卖店门前时,店主小伙子热情地跟自己打招呼,感谢他给去世的奶奶化妆,让奶奶看起来特别安详。临走的时候,小伙子还坚持要送给王西民孩子一个小玩具。

    有一次,接运科长郭志强去路边一家饭馆吃饭,正准备结账时,却得知被人结过了。

    “服务的对象多,根本记不住这些人。可偶尔被认出来,感受到对方的肯定,就觉得心里特别宽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任玉明说。

    2016年秋的一天,在经历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后,等待遗体火化的徐瑞晨和几个同事累得蹲在火化室旁边的侧门旁休息下,突然,一位戴着墨镜、穿着黑色衣服的女性走过他们身边时,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真的很伟大!”徐瑞晨说,这句话让那时刚入职半年多的自己觉得,本来还在犹豫是否继续留在馆里,这个肯定的动作让自己漂浮的心有了归属感,也更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在新乡市殡仪馆,类似的故事有很多。他们说,就是这种被肯定被认可,一直激励着自己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如果说还有理由的话,那就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殡葬人们,更明白生命脆弱,要珍惜眼前人、珍惜难得的亲情友情,对拥有的一切都充满感恩。

    甘地曾说,“生由死而来。”

    10多年前,新乡市殡仪馆主任王忠洲将火化科更名“回然科”,取“回归自然完美人生”之意。

    在他看来,生命一如这春日里怒放的迎春花,顺应自然轮回,随着春去春又来,迎春花又开。但若能生时绚丽,逝时静美,便是最好的宽慰。

    新乡殡葬人,就在生命尽头的驿站,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