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东方今报】“郑周大院”出了名的“抠门妈妈”为啥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奖?

时间:2019-04-17 来源:东方今报

王姝

4月2日,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郑州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燕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作为今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政工作者,李燕在单位却是出了名的“抠门”。

爱吃凉皮、挤地铁,她被称为“抠门”带头人

十一年前,郑州西南郊的荒地上,建起一座孤残儿童的庇护所;负责筹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李燕,从此成为850名孤残儿童的“妈妈”。

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几乎所有的科室负责人都不愿意跟院长李燕出差,大家异口同声谈到李燕的一个“毛病”:“太抠门”!

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孟艳娟是福利院的第一批员工之一,据她“透露”,李燕当了十年的院长,出差从来不坐出租车。

“地铁安全、经济,还不堵车,为啥要打车?”第一次跟着李燕出差的同事打车时,都会被李燕驳回去。工作人员包连云至今还记得,2016年4月她们去广州参加康复器材博览会,从宾馆出发刚好赶上早高峰,他们勉强挤进地铁,一扭头才发现李燕没有挤进来,几个人只能和她约好在地铁出口集合。

远了,坐地铁;近的话,就一定是步行。“省钱、锻炼身体,还能看风景。”李燕的理由总是很充分。至于吃的,就更简单了。孟艳娟说:“我们院长最喜欢吃的就是凉皮、米线、酸辣粉。不管到哪个城市,都少不了这‘老三样’。”

“福利院的钱,都是孩子的救命钱,每一分都得花在孩子身上。”这是李燕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财务科工作人员张瑛华介绍,目前,郑州市孤残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750元,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严格执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财务制度,做到不挪用、不挤占、不平调,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孤弃儿童食品伙食、衣着被褥、日常用品、文体教育及医疗康复等项目。

对自己,能抠则抠;对院里的兄弟姐妹,李燕却很大方。

“福利院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凭着良心在做。我是班长,不能因为待遇问题让兄弟姐妹们寒心。”从十年前招聘到第一批工作人员开始,李燕就积极找政策、想办法,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和生活福利,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实现更高生活质量:“五险一金”、年休假、产假等国家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一视同仁,但工资待遇却不搞“一刀切”,完善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将大家的日常表现、专业技能水平和养育康复教育等工作实绩挂钩,多劳多得、按工取酬。经过十年,这里培养出一支稳定、实干的员工队伍。

如果是孩子需要的,李燕更是一点都不抠。

现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里收养的孩子中,98%为残疾或患病儿童,其中脑瘫儿童约占70%。为让这些孩子提供专业的康教服务,李燕超前规划,加大对硬件的投入。

在郑州儿童福利院,作业室、大运动室、传统捏脊按摩室、吞咽室、语言训练室、蜡疗熏蒸室、理疗室、引导式教育室、水疗室、针灸室、矫形器制作室15个功能室,几乎覆盖所有专业康复功能,走廊的扶手、过道的常用康复器材、室外的康乐设施和日常认知设施,实现让残疾儿童时时处处都能康复训练。

为了系统观察孩子康复变化,李燕安排专职人员为每名孩子建立《康复病例》,从孩子入院的接收档案到三甲医院的病历档案、每年的体检档案。从详细、系统的综合评估到合理、有效的康复计划以及环环相扣、严谨细致的康复训练,甚至孩子康复变化的照片等,档案内容涵盖孩子健康的点点滴滴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每年都会选派康复师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参加康复技术知识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学院或医院的康复专家到院进行技术培训或指导。郑州儿童福利院的康复专家还根据工作实际编订了10万多字的《简明儿童康复手册》,将多年的康复经验进行提炼归纳,成为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紧扣国际统一标准,自主编制的系列《评估细则与标准》,实行按年龄分段的评估指标,突出了儿童的个性化,受到同行一致认可;采取传统的针灸、小针刀、推拿等手段,开辟了小儿脑瘫康复的新途径;与医疗机构合作,利用中药制剂治疗脑瘫,并成立中药康复试验班,开辟脑瘫康复新路子……

2011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

“十年前,我们只有两个医生、3个护士。”医疗康复科科长陈春燕见证了福利院康复事业十年的发展。她告诉记者,目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先后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中心医院等国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拥有30多名专业康复师、10多个功能康复室、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康复中心。七年来先后为1200余名脑瘫儿童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达到80%,有820名孩子经过术后康复被国内外家庭收养。

与医疗机构合作,是要为孩子们撑起健康的保护伞。一次意外,让李燕进一步将医疗的端口前移。

2012年之前,孤弃儿童被送到福利院,都是医疗室检查后,根据孩子的病情分到合适的部门抚育。

2012年年初的一天夜里,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接收了一个一岁多的弃婴,李燕查房的时候,医疗室的医生正在帮孩子抽血做检查。孩子大哭大闹,李燕就抱着孩子进行安抚。但是因为孩子哭闹得太厉害,医生一个没注意,抽血的针头滑了出来,掉在了李燕的胳膊上,孩子的血顺着针头流在了李燕的胳膊上。当时李燕并没在意,只是用纸擦了擦,但随后孩子的检查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艾滋病!当同事都替她担心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没事!”其实,她内心却非常的忧虑,不仅仅担心她自己,而多是担心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再有这样的病例工作人员的安全如何保证?

“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来历不明,身体状况不明。而我们医疗室的水平有限,如果新来的孩子有恶性传染病,我们又没能及时发现,那对满院的孩子来说,就太危险了。”正是这一次的风波,让李燕下定决心与医疗机构合作。

2012 年5 月31 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天使驿家”——新收养儿童救治病房在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正式揭牌。其初衷就是将服务关口前移,使新接收的弃婴(儿)先到中心医院进行专门的留观和救治,同时接受全面的传染病筛查,待孩子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接回福利院养育。该病房同时还担负着全院重症儿童救治的职能,为儿童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在“天使驿家”的医疗中心,专业医护人员日夜为孩子健康守护,一次次让处在生命边缘的孩童,转危为安。同时,通过实施“明天计划”,办理儿童医保、加强国内外慈善合作等措施,在省内、国内、国际开辟了多条就医的绿色通道。六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救治患儿4000余人次,实施手术300多例。

十年来,李燕和同事们,花费几十万元、三次把病危的郑少东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并最终为他找到收养家庭,实现了孩子“回家”的梦想;项巾倩、张霞、高远、王钰文四个姑娘已经结婚生子,李燕已经从“院长妈妈”升级为“院长姥姥”;使法洛氏四联症心脏病患儿郑无名重获新生,为数次遭遇遗弃的郑寅辉重拾母爱……

十年来,李燕和同事们,先后救助过千余名孩子,使100多名残疾孩子重新站立,让一个个孤独的灵魂重享家的温暖。

“类家庭”、特殊课堂、社工参与……让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每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都会收留二三百个被遗弃的婴童,一些身体健康的孩子被人收养,留下的多是身患残疾的孩子。院里给这些婴童起名字,男孩子都姓郑,女孩子都姓周(谐音“州”),每年院里都会选两个字给他们排“辈分”。孩子们生活的这个“类家庭”社区,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郑周大院”。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回归社会,李燕把他们送进了福利院的特殊学校里。

“我喜欢我的学校,我的课堂。”14岁的脑瘫女孩小娥说。小娥是不幸的,她因为患有脑瘫,被遗弃后一直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生活。随着年龄增长,她想上学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由于脑瘫导致她运动、书写,甚至语言等都存在障碍,这也成为她进入社会学校的“拦路虎”。

2013年,在李燕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小娥和福利院110名学龄孤残儿童圆梦课堂。

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开办在社会福利机构内、由教育部门批准并认可的正规学校。和社会上很多学校相比,这个学校似乎有点“另类”:它绝对不是应试教育,不会追求升学率;它的速度似乎“慢”了许多,不会每天都填鸭式地教孩子很多东西,而是给了学生们更多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上午11时30分,下课铃声响起,教学楼内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们拥出教室,坐着轮椅的小娥也在同学们争相帮助下来到了教学楼下面。此时福利院里的生活老师早已在教学楼前等候多时,用温暖的笑容迎接自己的孩子们回到各自的生活区吃饭,午休。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科科长刘丹告诉记者,五年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建设了以特殊教育学校、美国春晖博爱基金会合作项目等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年龄上涵盖了从婴儿到青少年的所有年龄段,内容上涵盖了早教、幼儿教育、盲童教育、培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等,开设了生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美工、舞蹈律动、编制、陶艺、家政、种植等近20门课程,实现了全院适龄儿童教育全覆盖的同时,还接纳了一批社会上的残疾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而社工型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更是李燕与同事的大胆探索。

在工作中,李燕和同事们对原有的社会工作方式进行主动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专业社工为主导、以儿童安置为主线、以满足儿童需求服务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理顺了社工与收养、社工与寄养、社工与养治康教等业务关系,促进了养、治、康、教、置五个专业的协调配合,促进了收养、寄养等安置工作的科学高效,促进了养、治、康、教等服务的及时有效。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培养并建立了一支40余人组成的专业社工队伍,使全院向“社工型儿童福利机构”转变。

2016年5月,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被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确定为“儿童福利机构社工专业服务模式”示范项目院,确立了“以专业社工为主导、以儿童安置为主线、以专业评估为抓手、以专业服务为保障”的专属工作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李燕也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经验做法。

信息时代,李燕和同事们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歇。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结合现有工作模式,成功研发了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个人中心、公文公告、物品管理、儿童信息管理、综合查询、专业服务等版块,涵盖全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儿童入院、接收、转移、服务、安置等过程的信息化。通过儿童安置信息和专业服务信息的互联共享,确保了每个儿童的个案管理和专业服务动态过程都能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透明通常,便于对孤弃儿童提供更优质、更快捷服务。系统的成功研发,也使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前列。

如今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既是婴、孤儿的收养安置中心,残疾儿童的康教中心,也是家庭寄养的服务中心,社区家庭指导中心,社工人才培养中心,社会资源整合中心,一个以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功能为基础,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服务体系,已然形成。

4月11日,在谈及获“孺子牛”荣誉时,李燕说到最多的,是她对如何传承精神的思考。

“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我要时刻铭记‘孺子牛’奖所体现的一往无前、踏实苦干、不图名利、勇于献身的精神,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得人主动作为、争当模范。打造一支团结、敬业、奉献的职工队伍。”她说,福利院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让全院孩子都得到呵护、拥有幸福,让更多孩子回归家庭、走向社会,是责任使然,也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初心所在。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