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萃 > 第十八次全省民政会议

织牢民生“安全网” 百姓生活更幸福

时间:2019-09-03 来源:河南日报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精准发力,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责,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兜底保障守牢脱贫“底线”

省民政厅贯彻“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2012年以来,全省共发放救助保障资金672亿元,保障困难群众3463万人次。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60亿元,资助2937万人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共对79.6万人次实施了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金6.6亿元,较好发挥了临时救助在解决群众因急难致贫方面的作用。

2012年至2019年,是我省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快速建立健全的7年。先后出台了《河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等社会救助重要法规政策,实现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政策与低保、扶贫政策的全面衔接,构建完善了我省社会救助体系框架。

省民政厅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2016年以来5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17年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实现标准衔接。会同扶贫部门联合识别,将符合低保条件、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手段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对象衔接。

全力打造“阳光低保”,社会救助管理更加规范。扎实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低保对象“户保率”低等6方面问题均明显整改。全省各市、县纷纷成立核对机构、建立核对平台,开展低保信息核对工作。建立近亲属备案制度,对全省28.5万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两委”成员近亲属享受低保情况登记备查。在全国率先开展购买第三方机构核查低保服务,为强化低保规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2018年,全省共排查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312.4万人,其中因动态管理退出低保对象30.9万人,排查后新增低保对象37.1万人,实现了“有进有出,应保尽保”。

老人晚年生活更美好

我省不断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将养老服务业列入高成长服务业,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为全省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养老保障。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修订颁布了《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设定了多项具有河南特色的创新条款。我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下拨专项资金达6.45亿元。2012年以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近10亿元,累计支持136个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中央彩票公益金和省级彩票公益金投入16亿多元支持全省养老服务建设。我省将“实施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纳入今年省重点民生实事,按照每人每月50元至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我省把发展居家社区养老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积极支持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省已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300多个。农村养老服务正在以点带面逐步破题。全省敬老院实施了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项工程”,近两年全省各地投入约13亿元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敬老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养老机构,全省普遍落实了养老机构补贴制度。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机构3300多家。确定245家医养结合试点机构,设立老年医疗服务机构149家,8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绿色通道开通率达92%。

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了“15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全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63个,入网服务老人340多万。我省健康养老“十百千”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养老产业市场日益壮大。

儿童福利放飞童年梦想

全省共有1.8万名孤儿、15万名困境儿童,以及61万名留守儿童。我省大力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孤儿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扎实开展儿童关爱保护活动,让留守儿童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巩固落实孤儿保障制度,孤儿基本生活有着落。2011年,我省印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初步建立了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保障服务等五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今年,我省连续两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达到950元,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达到1350元。同时,首次将孤儿保障范围扩展到年满18周岁后的在校学生。

健全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搭建成长庇护所。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省辖市级社会福利机构达到23个;全省123个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集中养育孤残儿童4419人。各地儿童福利机构为孤弃儿童提供较为完善的养育、治疗、康复、特教、安置等服务。

建立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编密成长防护网。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儿童的关爱保护。我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工作网络,市、县两级依托儿童福利机构全部建成了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全省共建设儿童之家3279个。

全面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每个乡镇(街道)配备1名儿童督导员、每个村(居)配备1名儿童主任,在全省基本实现乡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覆盖。扎实开展儿童关爱保护活动。2016年起,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于每年8月份在全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月活动。各地积极开展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入学、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

慈善公益伸援手暖人心

我省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充分运用现有资源,积极发挥首创精神,慈善工作、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慈善公益事业进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慈善事业发展作了全面系统规范。省民政厅与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联合确认118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取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激发社会捐赠的积极性;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社工协会等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孤儿助学、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依法开展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公开募捐资格许可,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14个。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建成847个管理规范、影响较大、得到群众广泛赞誉的示范性慈善超市。

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有新发展。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部门各领域开发社工岗位,培育社工人才。全省已有8340人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登记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213家,广泛开展社会融入、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出台《河南省志愿服务条例》,促进全省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首次超过12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50341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6.7万个;志愿服务总时长1.2亿个小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两工协作”机制,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的投入逐年增长,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群众家门口过上舒心日子

省民政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台了一批富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经验,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深化,村(居)民自治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推动村和社区全面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在农村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城市社区全面实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大大提升了村(居)民委员会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统筹部署推动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先后组织完成2014年全省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2015年全省第五届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去年,又成功组织完成全省第九届村民委员会、第六届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首次同步换届选举。全省51825个村(社区)如期完成换届,占比99.98%,党员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全省城乡社区协商得到全面推进。总结推广焦作市“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新乡市村(居)民代表提案制等典型经验。其中,焦作市解放区“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被民政部评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社区治理持续完善,群众家门口享优质服务。焦作市解放区、洛阳市涧西区、许昌市魏都区先后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嵩县、汝州市、禹州市、西平县入选2017年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社区等6地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自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规范化社区建设工作,确保每个社区都建设“一有七中心”,即有坚强的党组织、民主的自治组织(居委会)、广泛的社会组织;每个社区都配备完善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治服务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全省去年共建成规范化社区500个,今年计划再建设1000个,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服务。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活力强

我省持续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发展,社会组织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在服务改革大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登记社会组织39707个,省本级共登记社会组织2191个。

强化党建工作,凝聚社会组织正能量。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级民政部门按照“三同步”要求,在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要求建立党组织,年检时同步检查党建工作,评估时同步将党建工作纳入重要指标,社会组织对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党组织覆盖率明显提高。

深入推进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按照国务院和民政部的要求减少相关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积极稳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改革工作,目前全省完成211家省级行业协会商会的脱钩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社会组织“三证合一”改革任务,达到了简化办事程序、节省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目的。

积极扶持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2012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814万元,省本级共列支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2200万元,支持全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2016年以来,我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引导社会组织不断加强内部治理。

优化服务强监管,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省本级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工作均在河南省社会组织网上进行初审;基金会登记审批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和全过程电子监察。2016年在全国率先对社会组织开展“两随机、一公开”检查审计工作。对社会组织开展集资问题、涉企收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严肃处理社会组织违法违规问题。

优化布局服务全局发展

省民政厅紧紧围绕全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城市群建设大局,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持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依法建设平安边界,较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稳妥调整行政区划,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2年以来,开封、三门峡、许昌、周口等市撤县设区、优化市区行政区划结构的申请先后获国务院批复,壮大了中心城市市区规模,优化了市区结构和功能分区。稳妥调整了部分省辖市市区与周边县市行政区域界线,将市区周边与市区发展连为一体、进入市区发展规划的乡镇纳入市区管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适时调整涉及产业集聚区行政区划,将产业集聚区内分属不同乡镇街管辖的区域划归一个乡镇街,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序开展撤乡建镇工作,2012年以来,全省共撤乡建镇183个,较好服务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积极弘扬地名文化,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为地名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2018年,我省顺利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数据上交入库任务。建立省、市、县三级区划地名数据库,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标准地址库,推广二维码技术在标准地址库和门楼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政府部门间社会信息共享,提供精细化便民利民服务。2012年以来,我省有7个县(市)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目前全省被认定为千年古县的县(市)已达12个。

不断提升界线管理水平,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2013年至2017年,完成了第三轮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从2018年,启动了第四轮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平安边界创建等工作。2013年以来,省民政厅先后出台16个界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提高界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组织完成了6条省级界、36条市级界、225条县级界共约2万公里法定行政区域界线的联合检查工作。

社会事务解民忧惠民生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服务等社会事务领域实施多项惠民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救助管理工作,维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我省全面建立并有效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救助生活无着乞讨人员。规范完善救助管理程序,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全面启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三期)及全国救助寻亲网,做好长期滞站人员的寻亲工作。目前,长期滞留人员全国救助寻亲网推送率和报请公安机关DNA采集率均达到100%。全省救助工作者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涌现许帅同志等先进典型。2018年,中共中央授予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许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为美满家庭保驾护航。我省建立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省实时在线婚姻登记。不断完善婚姻登记信息化基础硬件环境建设,建立我省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系统。自2017年4月1日起全省停征婚姻登记费用,确保婚姻登记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规范殡葬管理工作,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制定《河南省殡葬设施数量布局规划(2013—2025)》,对全省殡仪馆、经营性公墓等殡葬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全省殡葬改革健康有序发展。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目前全省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呈现出“两个增多”的良好态势,即全省开展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地方逐年增多,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群众逐年增多。我省各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步伐,积极落实惠民殡葬。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158个县(市、区)积极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惠民覆盖总人口达8000多万,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的殡葬负担。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