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萃 > 第十八次全省民政会议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推动社会事务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时间:2019-09-12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洛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洛阳市社会事务工作以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以做好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为引领,通过建立完善“两个机制”“两项制度”,兜稳民生底线,进一步织密救助网络,助推我市民政工作持续稳步发展。

一、建章立制,筑牢社会事务工作发展之基

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在流浪乞讨救助、殡葬管理、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均建立了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作,确保事有人谋、活有人干、责有人负。二是建立监督跟踪机制。对救助和托养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婚姻登记机关等民政服务机构进行周期性调研和突击性抽查,发现问题建立台账、挂号督办、一跟到底。三是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依据救助、儿童、婚姻和殡葬工作业务性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请进来讲课、走出去学习、座谈交流、网络授课等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提升业务水平。四是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救助、儿童福利、婚姻、殡葬四类民政服务机构均按照有关要求标准化建设。为救助托养机构、基层“儿童之家”、心理辅导站、救助管理所配齐设施设备、上墙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创新实践,引领社会事务工作发展之路

一是形成并推广救助管理“汝阳模式”。在汝阳县开展流浪乞讨源头预防试点,建设县、乡、村三级救助网络,逐乡逐村录入边缘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形成了邻里相助、联网比对、即时发现、快速救助的源头预防模式,变“被动求助”为“主动救助”,边缘性流浪人员流浪发生率明显降低,源头预防效果凸显,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二是破解长期滞留人员托养安置难题。通过公开招标科学合理选定托养机构,专门设立托养安置区,强化对托养机构明察暗访,安排专人常驻托养机构进行监管。在全省率先启用了手机app对托养机构进行实时监管,强化监管效果,把托养风险降到了最低。出台了《洛阳市救助管理机构长期滞留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长期滞留人员户口登记的具体流程,在全省尚属首次。共为118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户口,切实解决其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三是建立完善心理救助模式。在日常救助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心理辅导服务,与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合作,针对受助人员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关怀等,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在街面巡查劝导方面的优势,强化劝导效果。救助管理站常驻心理咨询师,实现了站内心理救助关爱常态化,确保在站人员心理状态平稳和站内管理的安全稳定,初步形成了洛阳市心理救助模式。四是基本实现站内照料全覆盖。汝阳县、新安县、孟津县实现长期滞留人员的站内照料,其它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也已具备站内照料条件。汝阳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专业医疗机构进驻救助管理站,对长期滞留人员开展生活照料及医疗救助,实现了小病不离站、大病有防范,有效解决了县级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了站内照料水平,降低了滞留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

三、多措并举,保障社会事务领域民生之本

一是以心理辅导为手段强化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通过购买社会组织专业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关爱。开展心理健康巡回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达300余场,服务儿童超过4.5万人,全市共建成儿童之家600多个,心理辅导市县乡三级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二是以改善软硬件设施为依托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持续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各婚姻登记机关全部开通便民语音咨询电话和网上预约系统,强化婚姻登记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逐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和颁证服务,促进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12年以来,全市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49.6万对,离婚登记11.9万对,登记合格率100%。三是以事企分离改制为契机拓展殡葬服务发展新路径。2017年,我市通过深化事企分离改制将洛阳殡仪馆自选性殡仪服务项目从殡仪馆剥离,引进专业殡仪服务企业开展经营。这一做法既充分保障了殡仪馆的公益属性,又实现了殡仪服务项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优化了殡仪服务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发展方向、社会资本参与竞争,政府和市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殡仪服务发展的良好局面,明显提升了我市殡仪服务水平。

虽然我们在社会事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一些先进地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本次会议安排部署,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经验做法,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持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径,推动洛阳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