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地市要闻

构建体系 搭建平台 创新载体 慈善助力
武陟县扎实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时间:2019-12-05 来源:社会救助处、武陟县民政局


近年来,河南省武陟县以落实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为导向,以多层分类救助为重点,积极进行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从“构建体系、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慈善助力”等四个方面初步形成“双评估、双联接、双依托、双前移”智慧救助服务体系,先后投入资金545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1万余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连续荣获四届中华慈善奖、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多项荣誉。

一、扛牢政治责任,推动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武陟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聚三基”要求,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加快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完善制度、破解瓶颈的有力抓手,纳入全县“四个十大”重大工程之一,强力推进。

一是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试点改革。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社会救助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民政、卫健、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县级救助部门,乡级基层站所,村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部书记和村长,救助对象代表”等四个层面的专题座谈会,征集社会救助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出台《武陟县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二是积极探索,健全政策体系。结合武陟社会救助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关于确定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乡镇的通知》《关于建立社会救助“绿色通道”的通知》《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乡镇(街道)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武陟县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武陟县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三是统筹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在足额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资金募集渠道,通过爱心企业捐赠、社会力量、村民自筹等方式建立村级“帮扶基金”,作为社会救助的有力补充。2019年的99腾讯公益日活动中,共募集善款1626万元,获得腾讯配捐255万元,项目筹资数额居全省第一;参与人数达17.34万次,县级排名居全国第一。

二、突出工作创新,基本民生保障兜得更牢更密

通过搭建“三级体系”和“一个平台”,开通“绿色通道”,创新救助载体,凝聚社会合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样化、针对性的服务。

(一)以“机制创新”为引领,社会救助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为让贫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主要推动四方面的改革。一是构建三级救助服务体系,确保基层服务“有人办事”。探索建立社会救助服务队伍,完善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县级社会救助管理中心1个、乡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15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347个,配有专职人员30名,信息联络员400余名,解决好“有人办事、有地办事”难题。二是搭建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统筹部门资源“叠加救助”。投资60余万元,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将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审批等模块统一纳入平台系统,试运行期间共受理社会救助书面申请317件,网络申请61件,均实现快捷办理。同时,整合民政、人社、教体、卫健、住建等各部门救助资源,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实施“1+N”叠加救助,放大救助效果。三是下放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实行审批权限前移,将现有社会救助对象的管理权和新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的审批权下放到试点乡镇,由乡镇负责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审批管理,缩短救助审批时间,提高救助效率。四是开通绿色通道直办模式,保证贫困群体“受助及时”。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受理过程中,对重度残疾人、特困对象、困境儿童、重特大疾病以及医疗刚性支出过高等五类特定人群家庭出现临时困难的,开通绿色通道,直接予以审批,共为570人发放救助金99.2万元。

(二)以“载体创新”为抓手,社会救助兜底作用更加有力。在全面实施常规救助和现金救助的基础上,武陟县不断创新政府救助承接载体,健全完善“康复医疗+精神慰藉+关爱保护+义工服务”救助模式,重点救助重度残疾人、贫困老年人、困境儿童。一是建立残疾人托养中心。依托县养老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高标准打造了5所集中医养中心,对重度残疾人实施免费医养,实现愿托尽托。目前,共托养社会救助对象168人,其中低保对象141人,特困对象11人。二是建立救助对象照护中心。依托150所村级慈善幸福院,优先照护农村特困对象和年老多病低保对象,已入住老人3800余人,其中服务低保对象760余人,特困对象150余人,通过提供一日三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开展饺子大餐、文化食谱、德孝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救助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依托社区、学校、慈善幸福院,在全县建立儿童之家163所,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人辅导、无人看护问题。四是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组织县直部门党员志愿服务队与社会义工团队,定期到慈善幸福院、儿童之家,通过开展义诊、理发、送戏下乡、文艺汇演、心理咨询、打扫卫生等活动,有力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目前,全县共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20余支、义工团队20余支,团队成员多达2万余人。今年以来,共为2.2万人次各类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学习、康复、养老等社会救助服务。

(三)以“慈善创新”为重点,社会救助方式方法更加多元。将慈善救助引入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多元救助模式。一是慈善+救急难。对因天灾人祸、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急、难、困家庭,以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后,生活仍十分困难的家庭实施慈善救助,给予1000-10000元的救助。2019年以来,共救助困难群众150人,发放救助金75万元。二是慈善+助医。对患病困难群众实施慈善医疗救助,积极开展贫困白血病和大病家庭救助、爱心行动免费救助先心病儿童、免费肾透析、贫困群众免费白内障手术等助医项目,累计救助2163人次,发放救助金780余万元。三是慈善+助学。对因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孤儿实施慈善助学救助,先后开展“慈善百万跟踪助学基金”助学、“慈善助学—圆梦行动”、贫困大学生救助等活动,资助71名贫困学生。四是慈善+扶贫。通过实施慈善产业扶贫、信托扶贫、医疗扶贫、助学扶贫、助困扶贫等创新项目,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1956万元,惠及贫困人口4.5万人次。

三、注重改革成效,探索社会救助改革武陟经验

试点工作施行至今,该县初步形成了具有“武陟特色”且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社会救助经验,显现了在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作用。

(一)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做好“1N”文章。通过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把救助需求划分为生活需求、医疗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法律需求和其它需求等六大类,对象申请救助时,评估救助需求,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给予对口救助,综合考虑家庭收入(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收入)、支出(生活、教育、医疗等支出)情况,根据其家庭困难程度和救助需求,分析制定救助项目,实施“1+N”救助(单项救助或多部门救助),救助项目包括: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生产救助、社会互济、服务互助、心理救助等,对符合低保、临时、医疗、住房、教育、法律等救助条件的分别予以一项或多项叠加救助。

(二)激发社会正能量,做好“慈善”文章武陟县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大力培育慈善文化增加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慈善工作站,设立村民互助帮扶基金,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慈善互助帮扶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了解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急难”家庭。另一方面,将慈善救助列入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绿色通道,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救助对象能及时得到资金或物资救助,妥善解决“急难”问题,真正使社会救助工作兜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承担起“后扶贫时期”兜底性工作。

(三)满足社会需求,做好“直办服务”文章。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受理过程中,对痴、呆、傻、严重精神病等重度残疾人,特殊困难单亲家庭、重特大疾病等特定人群建立绿色通道,只要材料齐全、情况属实,都可以通过直办,减少办理时限,让困难群众提前享受到社会救助。同时探索性向低保、特困救助延伸,实行直办,取消村级评议环节,缩减办理程序,受到基层民政干部和救助对象的普遍欢迎。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