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时间:2020-07-15 来源:中国社会报

河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鲍常勇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作出了“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只有“稳”字托底,民政部门兜住基本民生底线,才能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夯实基础。

围绕保基本民生

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此,民政部门必须履职尽责,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一是精准实施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兜准底”。用足现有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对因突发性危机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给予临时救助,防止致贫返贫。推动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二是适度扩大低保和临时救助的覆盖范围,确保“兜住底”。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坚持“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确保疫情下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有效救助。

三是落实特困、临时救助政策,确保“兜实底”。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服务保障、安全管理等规定,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探访,帮助特困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尽最大努力收住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突出临时救助制度“应急”“过渡”功能,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救助额度。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有条件的地区可委托社区(村)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四是加强困难群众摸底排查,确保“兜好底”。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未脱贫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预警。县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扶贫办数据比对,根据动态监测情况,组织开展到户到人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定期研判解决突出问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快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提高兜底保障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强化社会救助资金监管和信息公开,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围绕保基层运转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必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狠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扎实做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持续构建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要以大力推进“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建设为抓手,年内再建1000个规范化社区,夯实城乡社区治理基础。注重完善社区治理机制,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统筹协调功能。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着力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引导社会组织科学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严把社会组织“质量关”,扎实开展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各项任务,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持续激发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活力。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创新慈善捐赠载体和方式,支持发展互联网慈善。加强慈善活动监管,认真开展慈善组织(基金会)年检年报、慈善组织评估和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工作,实现“阳光慈善”“法治慈善”。加强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推动“三社联动”,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两工协作”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每个县(市、区)标识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组织数量要达到10个以上。

围绕保市场主体

推动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民政部门需要持续聚焦社会关切,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下转3版)(上接1版)

一是科学谋划,认真做好“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河南省将“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纳入重点专项规划,民政部门将会同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认真做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养老服务设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为“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强基固本,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圆满完成河南省敬老院提升改造“三年行动”,实施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年底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30%以上。推动全面完成敬老院法人登记,加快完成留守老人数据录入,对生活不能自理且有集中供养需求的特困人员实现“应养尽养”。持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开发互助式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三是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抓住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机遇,贯彻落实《关于财政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在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层面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引导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居家服务延伸,就近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等服务。今年,全省将新建社区(街道)养老服务设施不低于1000个。

四是多措并举,激发养老服务领域内生发展动力。继续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通过医养协作、外包委托、养内设医、医养一体等方式,加大医养结合力度,提升疫情防控和医疗护理能力。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加养老服务优质供给,盘活养老服务资源,并对其进行适老化改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