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开封“双重预防体系” 让救助管理风险隐患无处遁形

时间:2021-05-24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4月23日至26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赴河南省调研民政工作,并召开民政工作座谈会。李纪恒充分肯定了河南省的民政工作,强调要围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在统筹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政事业发展中走在前列。本报派出报道组,于5月11日至14日赴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等地采访,近距离了解中原大地民政工作发展,以及各地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做法和经验。今日本报推出一组文章,与读者共同感受中原民政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柳  旭

“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对站内的重点区域进行在线巡查。”5月12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侯俊强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向记者介绍救助管理站的双重预防体系。

记者了解到,“双重预防体系”源自安全生产领域,分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前者的重点是分级,既对风险分级又对责任分级;后者的重点则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对象是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这个群体人员构成复杂,再加上救助管理站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站内日常管理难度大,风险防控压力大。”开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河南在全省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开封市民政系统从救助管理工作入手,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防范能力。

据侯俊强介绍,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压实工作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格落实门卫、值班等制度,确保24小时不间断巡查。在护送受助人员返乡过程中做到提前精心准备、途中严密组织、事后认真总结,形成护送返乡工作链条的闭环。投入100余万元进行智慧用电报警系统和微型消防站、自动喷淋、自动报警等设施改造,遇到电力系统故障,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和短信提醒,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用电安全。利用双重预防体系平台,救助管理站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排查隐患。发现问题后,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逐一制订整改计划,明确责任人,限期消除隐患。

“‘警站合作’是我们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创新之举。”侯俊强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就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通过户籍信息查询、DNA采集比对、人脸识别技术等为站内身份信息不明受助人员寻亲,虽然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由于系统权限问题,协作的派出所只能在河南省常住人口信息库中进行比对,导致省外户籍的受助人员无法进行比对,长期在站滞留。

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多次与市公安局沟通协商,并于2020年将警务室引入了救助管理站,配备了驻站民警,接入了公安专网,实现了指纹、人脸、DNA采集和识别的全国联网。“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救助管理站的寻亲能力,也为入站受助人员提供了更多安全保障。今年3月底,我们就在第一时间比对出了一名逃亡10年之久的命案嫌疑人,及时排除了风险隐患。”侯俊强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防范能力,近年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还持续规范标准体系、引导社会参与、抓纪律正行风,推动救助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认真开展救助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创建,初步建成了包含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服务提供、工作标准等四项内容的救助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标准文本100余项,救助管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开展“开放日”活动,引导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救助服务;在繁华地带建立救助亭,实施全天救助;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救助网络,遍布全市的400多个网格员,做到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精准施救。严格落实有关规定和救助管理服务承诺,自觉接受监督,不断优化救助管理行风;紧盯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容易出现的问题,注重事前监督、过程监督、事后监督,建设风清气正的救助管理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