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政高质量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编者按:
4月23日至26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赴河南省调研民政工作,并召开民政工作座谈会。李纪恒充分肯定了河南省的民政工作,强调要围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在统筹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政事业发展中走在前列。本报派出报道组,于5月11日至14日赴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等地采访,近距离了解中原大地民政工作发展,以及各地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做法和经验。今日本报推出一组文章,与读者共同感受中原民政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郑州街道社工服务站
为基层提能力 为服务搭平台
记者 柳 旭
走进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第一感觉就是“大”。究竟有多大?健身房、舞蹈室、科普创新屋、亲子乐园、电影放映厅和图书馆……24个功能区,总共6000平方米,每天都会准时对辖区居民开放,无论幼儿还是青少年,无论上班族还是白发老者,抑或残障人士,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
漫步在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一个挂着“社工服务站”的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进房间,其中一面墙上张贴着社工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照片、姓名和工作职责。记者还看到,社工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涉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对面的墙壁则被命名为“‘五社一心’资源墙”,上面有辖区内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资源、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的联系人和电话。
“社工服务站一共有6名工作人员,站长由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担任,其他5名工作人员都是持证社工。”服务站社工吴梦丹告诉记者,作为河南省首个标准化街道社工站,金水区凤凰台街道社工服务站于2020年12月4日挂牌。在运行过程中,社工服务站充分发掘和链接各类社会资源,运用专业工作方法服务辖区居民。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场地优势,社工服务站开设了心理服务站、公益商城、爱心之家等特色服务项目。
作为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举措,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凸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39个,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推进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实现“一县(区)一中心,一乡镇(街道)一站点,村(社区)都有社工服务”的目标。
除了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近年来,郑州市民政局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社工人才培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全市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健全完善社工政策体系。市民政局先后出台社工政策文件10余个,在发展规范方面,出台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加快推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购买社工服务资金管理办法、推动社工孵化基地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等文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社工人才队伍联席会议、社工督导人才培养等文件;在服务领域方面,儿童、青少年、禁毒、医务、慈善等领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文件相继出台。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扩大培训参与范围,满足不同考生备考需求,提高考生备考效率;积极开展多领域社工实务培训,近3年来,邀请专家教授开展社工实务、孵化培育、督导交流、社工志愿者联动等各类培训248场,累计培训1.7万余人次,开展社工项目大赛5场,共孵化28家社工服务机构,12个公益服务项目;举办机构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班,面向社工机构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等41人开展2周期、34学时专业课程培训,提升机构管理人员能力,促进社工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市民政局近5年累计投入2200余万元购买专业社工服务,服务领域涉及社会救助、儿童、老人、妇女、禁毒、流动人口等。为加强项目管理,市民政局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资金落到实处。2020年,各县(市、区)民政局、各乡镇(街道)及相关单位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购买社工服务,全市社会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洛阳“乐养居”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柳 旭 通讯员 于晓惠 刘 民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5月11日下午,在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华林街道君澜湾社区的“乐养居”养老服务中心内,10多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每人手中拿着一张歌谱,在伴奏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老师教得认真,大家学得投入,还不时停下来讨论唱歌时的情绪表达与发声技巧。
“每周二下午3点至4点都是‘银发音乐会’时间。”工作人员指着“乐养居”的活动安排表告诉记者,1周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绘画、剪纸、八段锦、太极拳,这些活动都特别受老年人欢迎。
“我平时不光来这里唱歌,还在这里吃饭。”在社区居民贺大妈看来,如果她一个人在家吃饭,又得买菜、又得开火,还得洗碗,来“乐养居”吃饭不仅方便,价格还特别实惠。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起,洛阳市民政局针对原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单一等问题,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养老项目资金近3亿元,通过统一名称标识、统一建设规范、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考核评定,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引入第三方运营,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乐养居”,目前已建成106个,能够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巡护等贴心服务,得到了本地老年人的认可。
走进洛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显示的是洛阳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看到全市养老服务的动态数据,还能通过视频实时查看各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转情况。”
近年来,洛阳市持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建成集“养老大数据、综合监管、养老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市、县两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老年人数据、服务组织数据链接整合,全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绩效考核、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标准统一,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老年人助餐与助浴等服务在线申请和机构网上登记备案等。2020年,市级和市辖的5个主城区的平台建成,2021年其他县(区)平台也将全部建成,实现全市养老数据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无论是“乐养居”,还是“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都是洛阳市养老事业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洛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养老服务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来抓。为科学指导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政局和市规划院编制了《健康养老产业布局规划》《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养老机构近期建设规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暨中长期规划》等;坚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养老工作经费、高龄失能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经济困难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政策,以及养老机构意外责任险补贴、消防改造补贴制度等;积极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对全市养老机构院长、护理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24批次,共计1690人次;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233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51个,农村老年幸福院1526个,拥有养老床位4.8万余张,“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逐渐形成,全市129.19万名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开封“双重预防体系”
让救助管理风险隐患无处遁形
本报记者 柳 旭
“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对站内的重点区域进行在线巡查。”5月12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侯俊强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向记者介绍救助管理站的双重预防体系。
记者了解到,“双重预防体系”源自安全生产领域,分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前者的重点是分级,既对风险分级又对责任分级;后者的重点则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对象是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这个群体人员构成复杂,再加上救助管理站的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站内日常管理难度大,风险防控压力大。”开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河南在全省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开封市民政系统从救助管理工作入手,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防范能力。
据侯俊强介绍,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压实工作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格落实门卫、值班等制度,确保24小时不间断巡查。在护送受助人员返乡过程中做到提前精心准备、途中严密组织、事后认真总结,形成护送返乡工作链条的闭环。投入100余万元进行智慧用电报警系统和微型消防站、自动喷淋、自动报警等设施改造,遇到电力系统故障,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和短信提醒,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用电安全。利用双重预防体系平台,救助管理站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排查隐患。发现问题后,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逐一制订整改计划,明确责任人,限期消除隐患。
“‘警站合作’是我们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创新之举。”侯俊强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就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通过户籍信息查询、DNA采集比对、人脸识别技术等为站内身份信息不明受助人员寻亲,虽然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由于系统权限问题,协作的派出所只能在河南省常住人口信息库中进行比对,导致省外户籍的受助人员无法进行比对,长期在站滞留。
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多次与市公安局沟通协商,并于2020年将警务室引入了救助管理站,配备了驻站民警,接入了公安专网,实现了指纹、人脸、DNA采集和识别的全国联网。“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救助管理站的寻亲能力,也为入站受助人员提供了更多安全保障。今年3月底,我们就在第一时间比对出了一名逃亡10年之久的命案嫌疑人,及时排除了风险隐患。”侯俊强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防范能力,近年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还持续规范标准体系、引导社会参与、抓纪律正行风,推动救助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认真开展救助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创建,初步建成了包含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服务提供、工作标准等四项内容的救助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标准文本100余项,救助管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开展“开放日”活动,引导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救助服务;在繁华地带建立救助亭,实施全天救助;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救助网络,遍布全市的400多个网格员,做到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精准施救。严格落实有关规定和救助管理服务承诺,自觉接受监督,不断优化救助管理行风;紧盯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容易出现的问题,注重事前监督、过程监督、事后监督,建设风清气正的救助管理良好生态。
新乡“村民代表提案制”
“小提案”牵动“大民生”
胡建森
“有事找代表,村民提案好”,这是河南省新乡县群众经常提到的话。小到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大到修路打井、经济发展,不管大事小事,有事就找群众代表。小问题基本上都是当场解决或者给出解决方案,重大问题则通过“村民代表提案制”进行解决。近年来,河南省新乡市选取新乡县为试点县,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推行“村民代表提案制”,该制度得到群众的大力拥护。
上世纪80年代张青村创办集体经济时,为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推举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议事会”,规定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干部与“村民议事会”一同商量一起决议。此后“村民议事会”逐渐发展成“村民代表提案制”。
“村民代表提案制”是在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以“月末例会”为切入点,以解决重大事项“五步工作法”为内容的制度体系,简称“1+5”治理机制。“1”,即开好一个“月末例会”。每月底召开,参会人员包括乡镇领导、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及监委会成员、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等。会前,村党支部负责收集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结合村情民意,确定会议议题。“5”,即用好“五步工作法”。第一步:提案提出。村党支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月末例会”上村民代表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重大工作等作为提案提出。第二步:提案协商。在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下,先后由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进行民主协商,对提案解决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达成共识。第三步:提案决策。方案得到大多数村民认可后,村党支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方案进行表决通过。第四步:提案执行。由村委会负责执行,村党支部大力支持村委会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确保提案顺利实施。第五步:提案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提案执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提案执行结果,及时在“月末例会”上公布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评议,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实践工作中,翟坡镇朝阳社区将“村民代表提案制”与“一三五”工作法相融合,不断优化创新,走出了一条“坚持党建引领,聚力乡村振兴”的治理路子。“一”是建强一个堡垒,即建立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三”是建设三支队伍,即村“三委”队伍、党员队伍、村民代表队伍,以“访、定、选、联、帮、建”六字法为抓手,通过网格化推进工作。“五”是健全五个机制,即民主决策机制、综合治理机制、为民服务机制、文化建设机制、有效监督机制。
“村民代表提案制”,解决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村干部队伍团结,推动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仅2020年,新乡县就通过“村民代表提案制”化解各类基层矛盾244件,收集村民代表提案1969条,解决群众困难2836个,有效保障了基层和谐稳定。
信阳“戴畈模式”
破解农村“三留守”难题
本报记者 祝 闯
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信阳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 240 万人,留在农村的大都是妇女、小孩和老人,“三留守”群体既存在照顾、安全、教育等难题,又让农村发展后劲乏力。2016年年初,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为市民政局的扶贫联系点。5年多来,市民政局把“三留守”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围绕“三个聚焦”在戴畈村布局所有民政元素,发挥留守妇女照顾“一老一幼一残”的“扁担”作用,统筹解决留守老人照料、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妇女就业难题,探索出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破解农村“三留守”难题的“戴畈模式”。
帮扶戴畈村,第一步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信阳市民政局党组连续选派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二任驻村书记陈孟辉,是市民政局原老龄科干部,熟悉养老政策。一到村里就指导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级老年人协会,吸纳老党员、村干部、村医和留守妇女加入其中,逐步开展服务留守老人为主的工作探索。陈孟辉告诉记者,最初的设想是以村老年人协会为载体,在全村招募留守妇女作为“孝心护理员”,服务村留守老年人。
一名“孝心护理员”照顾2-3名留守老人,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定期上门提供心理慰藉、助洁、助医等服务。村老年人协会则通过发放补贴、评优等形式鼓励“孝心护理员”开展为老服务。
“‘孝心护理员’的选拔很严格,选的都是村里公认的有爱心、孝心和平时任劳任怨的留守妇女。”陈孟辉坦言,“村里能给的补贴很有限,服务留守老人更多是靠着她们心底的大爱和责任心!”
2018年,市民政局筹资约326万元,援建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服务覆盖全乡的农村“三留守”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立慈善超市、活动室、幸福影院、康复室、儿童关爱中心等功能区。在这里,全乡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有人照看、相伴成长,有行动能力的留守老人可以打牌、看电影、听讲座,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正是当地的留守妇女。
“三留守”服务中心建成后,由中心党支部负责管理,并通过孵化培育新县三红社区服务中心、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等社会组织协助运营,老人和儿童享有的服务更丰富也更专业。
“我们把留守妇女视为宝贵人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三留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吴建喜告诉记者,“两个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的留守妇女。”中心通过社会组织吸纳农村、社区内留守妇女群体中有时间、有精力、有爱心的积极分子担任“孝心护理员”和“幼儿管理员”。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招聘年轻的留守妇女,安排她们到专业机构去学习育幼知识,学成后回来照顾学龄前的留守儿童。据统计,2018年“戴畈模式”在全乡推广以来,累计为63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发挥留守妇女照顾“一老一幼”的“扁担”作用,统筹解决留守老人照料、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妇女就业难题,社会各界深入调研后一致认为,“戴畈模式”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
“戴畈模式”排在新县“2020十大民生实事”之首,已经在全县17个乡镇188个村(居)稳步推进。信阳市政府正在高位推动“戴畈模式”在全市推广。破解“三留守”难题的“戴畈模式”正在由民政服务创新的“盆景”嬗变成信阳市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驻马店四级书记抓殡改
破旧俗 树新风 解难题
本报记者 祝 闯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镇九龙口人文纪念公园,规格一致的墓穴一排排错落有序,工作人员正在平整墓道、栽种绿植,提升公园观赏性。这个一期工程占地32亩、建有660余个墓穴、三面没有围墙的公园是老君庙镇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免费为周边村民提供逝者骨灰安葬服务。
类似这样的公益性公墓,全市已建成110个,在建24个。驻马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启现告诉记者,该市已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市、县、乡统一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总规划面积8000多亩,总投资规模10亿元,预留标准墓穴、骨灰格位220多万个,预计可满足未来50年使用需求。
记者了解到,公益性公墓建设是驻马店市解决好当地群众的“身后事”,推进殡葬改革的内容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度推进殡葬改革,在坚持“惠民、利民、便民、安民”的原则下,通过四级书记一起抓、打造“一话通办、全程免费”殡葬服务新品牌,使全市火化率明显跃升,文明殡葬新风正在全市形成。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殡葬改革难题,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工作领导小组,28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比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之村级党支部书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殡葬改革的工作格局随之形成,全市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制定了《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政府建立了民政牵头,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等部门配合的联席会议机制。”驻马店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收告诉记者,市、县两级还组建了由民政部门牵头,公安、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健体委等部门参加的殡葬改革联合执法监察大队。为确保殡葬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驻马店市将殡葬改革纳入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和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市、县、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机制由此得到了全面强化,发展态势强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殡葬改革持续进行、力度不减,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将殡葬改革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殡葬设施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2019年以来,全市用于惠民殡葬的资金约1.12亿元,均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额承担。
资金有保障,驻马店市惠民殡葬政策标准由原先的每人780元提高到不低于每人1000元。驻马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冯争告诉记者,在实施惠民殡葬的过程中,驻马店市专门打造了“一话通办、全程免费”的殡葬服务新品牌。各级殡葬服务机构设立服务热线,24小时专人值守接听,群众只需一个电话,殡葬服务机构全程免费提供服务。
记者了解到,此前驻马店市没有市级殡仪馆,市区居民过世后只能到周边县级殡仪馆进行火化。2017年,驻马店市对标国内一流殡仪馆规划设计市殡仪馆,市财政总投资1.5亿元,2020年顺利投入使用。驻马店市已先后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对全市所有殡仪馆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市民政局还专门开展殡葬服务机构专项整治百日行动,以此加强殡葬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提高殡葬服务机构整体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市、县、乡、村推动殡葬改革的机制逐步完善,驻马店基层自治组织在倡树文明殡葬新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已有村级红白理事会2538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