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 用爱和温暖给流浪乞讨人员一个希望
记者 翟 倩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救助管理‘开放日’的活动。”6月19日,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他叫王六勇,是高阳镇的一位重度肢体残障人,因小时候的一次高烧,导致了全身瘫痪,“曾经的我是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特困户,得到过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现在我脱贫了,也想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当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侯俊强向大家介绍救助管理流程时,王六勇听得格外认真。“通过介绍,我了解了救助管理工作帮助着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后在大街上,我看到流浪乞讨者,会主动跟他们聊聊,讲解救助管理站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
开封市救助管理站于2013年投入运营,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0116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我们站施行全天候值班,每天都会到车站、桥梁、涵洞、繁华商业区、地下通道开展街面巡查……”侯俊强正在向大家介绍救助管理流程时,一辆写有“开封救助管理”字样的面包车驶了进来。车门一开,一位看起来五六十岁,拄着拐的大爷出现在大家面前,3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还穿着棉衣,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向救助大厅走去。
“他是站里的老熟人了。”工作人员杜艳丹向视频另一端的记者介绍,他叫白新(化名),今年53岁,家就住在龙亭区,与妻子离婚了,儿子还没结婚。“他经常在街上流浪,上次给他发的短袖都不知道换,这不,在路上巡查时又碰到他了,就把他接回站里洗洗澡换换衣服。天气越来越热了,考虑到他的生命健康安全,我们正与龙亭区民政局对接,待安排好安置工作后再护送他回家。”
这种情况在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很常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救助管理站每年的救助人数也在不断递减。“前年,我们站救助总人数是4396人,去年是2773人,今年到目前为止救助了1028人。”侯俊强说。
入站后的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在救助二区,记者通过微信视频看到,80余名滞站人员正跟着护理员一起做操。“根据要求,我们站正在陆续为滞站超过3个月以上的人员办理安置手续,目前已经办理了20多人,还在陆续办理中。”杜艳丹说。
生活在这里的受助人员大多患有精神或智力障碍,说不清自身情况、道不明家庭住址。救助管理站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帮他们寻亲,另一方面则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照顾,为他们统一购买服装,配备了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大姐可负责了,每个月让他们上一次秤,看看体重有没有增加,一旦体重减轻,就会相应更改食谱,想尽办法让他们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杜艳丹说。
在救助管理站,寻亲是重头戏,近年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采取多种形式,已陆续帮助1000余名受助对象回到亲人身边,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故事。
今年3月9日,苦苦找寻31年,盼了31年,一直杳无音讯的秋霞终于回到家人的身边,团圆的现场哭声一片。这一切都要从1月20日说起,秋霞在街头流浪时被杞县救助管理站救助,考虑到天气寒冷,站内基础设施薄弱,杞县救助管理站将秋霞转入市救助管理站。在日常寻亲工作中,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发现秋霞会说话,记得部分身份及地址信息,于是对她进行重点关注。经过数次细致地询问,结合科技手段,终于为秋霞成功联系上了家人。
秋霞是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区域性集中照料的受益者之一。侯俊强介绍说,从今年1月起,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启动了市县一体化区域性集中照料模式,陆续将各县区救助管理站的长期滞留人员集中到市救助管理站进行集中照料,一方面帮助部分县级管理机构破解因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照料服务压力,另一方面增加市站救助服务设施使用管理效率,全面提升全市长期滞留人员站内照料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已接收县区长期滞留受助人员54人,成功寻亲29人。
寻亲成功的何止一人,在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寻亲成功案例中不乏有滞留2000天以上的受助人员,“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介绍寻亲成功案例、面对众人的赞叹,侯俊强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在受助人员眼中、在如大海捞针般寻亲的家人们心中,他们就是“英雄”。
今年“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已经过去了,但在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心中,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事要做,不抛弃任何一个受助人员、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是他们永远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