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萃 > 党史中的红色地名

三岗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时间:2021-08-01 来源:区划地名处

薛国政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退休)

“三岗”是指西华县艾岗乡都城岗、陵头岗、苗里岗三个村的统称。这里是抗日英雄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的家乡,原中共北方局重要组织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所在地,豫东抗日武装主要发源地,是当时河南省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

北伐战争时期,在奉系当兵的胡晓初(都城岗人)、侯香山(陵头岗人)和在直系当兵的屈申亭(屈庄人)目睹了军阀之间互相残杀、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行径而逐渐认识到,在这样的军队中当兵是找不到救国救民道路的。1926年前后,他们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先后在西华县陵头岗、肖横、寇寨、龙池头、后石羊等村修寨筑堡,成立群众性的自卫组织——寨公局,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抗击土匪袭扰,受到群众的敬重和拥护,其武装很快发展到200多人。

1933年6月,共产党员沈东平在张家口结识了前去找魏凤楼的路岩岭,初步了解到西华三岗一带地方农民武装情况。9月,沈东平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河南许昌、西华等地开展工作,又通过路岩岭结识了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这一时期,沈东平、路岩岭经过多次与他们深入交谈,三人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做一个真正的人民英雄。

 1935年春,经沈东平介绍,胡晓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冬,他与屈申亭、侯香山自筹资金,整修扩建了陵头岗小学,改名为“普理学校”,寓含普及马列主义真理之意,并在麦庄、肖横、朱湾、枣口、南凌等村办起八所分校。胡晓初任董事长,屈申亭、侯香山任董事,共产党员王子英任校长。不久,上级又派施德生、栗在山、樊亚峰、王学武等共产党员到该校任教,他们以普理学校为阵地,在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等人的大力支持和掩护下,深入三岗一带了解情况,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很快打开了西华工作新局面。

1936年10月,中共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在三岗成立后,沈东平又先后介绍屈申亭、侯香山入党。西安事变后,特委又在普理学校举办了多期抗日骨干训练班,培训西华、扶沟、鄢陵、淮阳、商水等县的进步学生和青年农民300多人。结业后,特委以这些学员为骨干,陆续在砖桥、何庄、城关、西湖、枣口、逍遥、西夏亭、龙池头、肖横、红花集、寇寨、屈庄、潘岗、魏营、薛那、聂堆等地举办党员训练班和抗日干部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1500多人,极大推动了西华乃至整个豫东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特委通过做时任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的思想工作,改造了旧政权,任命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为一、二、三、四区(分别驻城关、聂堆、西夏亭、砖桥)区长,并调整58个联保的联保主任,整个政权为我党所控制。1938年5月,特委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壮大抗日武装的指示,不到两个月便组建了6000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下辖三个支队,县长楚博任司令,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沈东平任参谋长,李跃任副参谋长,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7月中下旬,特委率自卫军约2500人东渡新黄河,深入睢、杞、太(睢县、杞县、太康县的统称)敌占区,沿途歼灭敌军300多人。8月下旬,沈东平等带手枪队到睢县南马路口侦察敌情。28日与日军相遇,消灭日寇20多人。随后,日军增援马路口,因敌众我寡,沈东平和17名战士壮烈牺牲。

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后,西华部队曾三次东征,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转战豫皖苏,打击日、伪、顽。

西华部队离开根据地以后,国民党八十一师于1940年1月27日占领了逍遥与西夏亭,开始对三岗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面对敌军压境,特委率留守武装300多人,迅速完成了疏散人员、坚壁清野等任务,转移到郾城县黑龙潭一带。2月25日凌晨,八十一师纠集地主武装八九千人,围攻了肖横、龙池头、三岗、西湖、屈庄、金楼等村庄,杀害共产党员2人,逮捕3人,杀死无辜群众100多人。并将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所在村庄财物洗劫一空,攫走屈申亭家埋藏的长短枪300多支,致使三岗革命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抗战中,从这里走出的沈东平、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等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等30多人为国捐躯,他们是西华人的骄傲。为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人,1956年河南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拨出专款,整修了陵头岗普理学校,并在校内建立了三岗革命根据地纪念塔,1963年中共西华县委又将胡晓初烈士遗骨迁葬于普理学校院内,并树立了“胡晓初烈士纪念碑”。

参考文献:[1] 张恩民,王保清. 《三岗烽火》[G].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姚方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