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萃 > 党史中的红色地名

红石崖

时间:2021-08-01 来源:区划地名处

作者:王霞    遂平县槐树乡中共纪委监委  

 

1944年11月,黄霖根据新四军五师党委和鄂豫边区党委的指示,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绾毂中原”的战略部署,率领新四军五师13旅组成的河南挺进兵团一路征战到达嵖岈山地区,建立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抗日根据地。豫中新四军部队在李兴楼附近的红石崖村设立有医护人员40多人的战地医院,医治受伤的指战员及当地人民群众。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曾亲临嵖岈山红石崖战地医院看望慰问伤病员。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周围敌伪势力林立,医院条件极为有限,大部分伤病员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当地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和热情的接待制度,尽量腾出最好的房子进行打扫、修缮整理,让伤病员居住主屋和较好的房屋,大力支持、配合部队工作,红石崖周围各村,几乎家家都住有新四军和和八路军受伤战士。

由于红石崖地处深山,饮水困难,部队挖了一口水井,供军民饮用,群众称该井为“会师泉”。当地群众为保证部队医院用水,主动让出水井而改用河水。

由于缺医少药,乡亲们纷纷上山采车前子、槐子、茅草根、蒲公英、野菊花、地灵根,桔梗、马登草等中草药配制成汤、膏、丹、散等药为伤病员医伤治病,以解决部队缺少药物之急,军民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由于医护人员和乡亲们的共同精心护理,伤员大部分治愈重返部队,投身杀敌的战场。

军爱民,民拥军,乡亲们把子弟兵视为亲人,子弟兵视乡亲们为家人,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帮群众抢收、抢种。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纷纷送子弟参军参战,战时抬担架,送干粮、送水、送弹药,战斗结束时帮部队搬运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支援了抗战,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在创建嵖岈山根据地的历次战斗中,受伤的300多名新四军战士,在根据地红石崖战地医院救治。有35名新四军指战员由于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得不到医治或耽搁时间进行医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阴谋发动内战的国民党顽固派向豫中新四军大举进攻,驻地新四军部队主力向桐柏地区转移,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大肆搜捕和杀害抗战民主政府工作人员、伤病员。地方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救助和转移、藏匿伤病员,使他们得以幸免,但仍有就地养伤未及时转移的22名新四军战士被抓捕活埋或枪杀,当地百姓秘密收烈士遗骸葬于九龙山下,并立下标记。

为缅怀革命先烈,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标记,在此处修建了九龙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附近群众、中小学生、机关干部等每年来此为烈士扫墓,祭奠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嵖岈丰碑》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