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 城市困难群众帮扶重在“精准”

时间:2022-03-17 来源:中国社会报

张相淦

今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工作部署,围绕“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在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市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工作。结合脱贫攻坚经验,涧西区把城市困难群体精准帮扶作为全区“十四五”时期第一民生工程,制订《涧西区城市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并在两个街道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梳理困难群众1570户、2392人,开展慰问帮扶2500余人次,解决群众困难800余件。

围绕“帮扶谁”,把对象识别做精准。涧西区按照属地原则,通过“一访二看三询”(“一访”即走访困难家庭调查基本情况;“二看”即现场察看困难家庭现状;“三询”即询问致困原因,求证周边群众)的方式,对600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摸底核实,最终确定1570户精准帮扶对象,逐户逐人建立基本情况数据库。按照城市特困人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支出型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四大类,建立红、黄、蓝、紫四色卡,按类分别制订精准帮扶登记表、评估表、记录表、帮扶台账等,实现建档立卡,规范管理。对红卡、黄卡和紫卡户,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文件严格核定,对蓝卡户的识别认定,综合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让群众全程参与,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地识别和认定困难对象,真正把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或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找准、找实。

围绕“怎么扶”,把帮扶措施做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涧西区落实好六种分类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一是做好兜底帮扶,加强各项救助制度衔接,提高困难群体补贴救助标准,稳定实现城市困难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二是做好就业帮扶,将劳动年龄段内的城市困难群众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对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每年至少送两次岗位信息上门;对有培训需求的,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并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保障。三是做好医疗帮扶,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区财政免费为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四是做好教育帮扶,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就学子女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享受相应助学政策。开展“关爱涧西困境儿童”“金秋助学”、送教上门等活动,100余名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到社会关爱。五是做好住房帮扶,对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无住房的,积极协调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对无住房且自愿选择分散供养的,实行定向住房保障、发放租赁补贴。六是做好临时帮扶,发挥好临时救助“救急难”的作用,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围绕“谁来扶”,把结对共建做精准。涧西区统筹做好部门结对共建、民主党派帮扶、企业共建、社会组织帮扶和社会公益帮扶等工作。一是结好对子。建立党员干部、单位群团组织、企业与困难家庭“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的结对帮扶,全区38名副县级以上领导、54个区直机关的372名党员干部已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6家企业对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二是搞好活动。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和民主党派等,纷纷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各具特色的帮扶活动,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为城市困难家庭开展就业、医疗、子女助学、社保、住房等慈善救助。目前,已筹集善款54.8万余元。三是搭好平台。投入60余万元,搭建涧西区精准帮扶平台,实现帮扶数据多部门共享,全区11个街道均实现网格、社区、街道三级网络监测。

围绕“如何退”,把评估退出做精准。涧西区精准制订退出方案,防止“送温暖”“搞帮扶”变为“养懒汉”。做好建档立卡、政府救助、社会帮扶、解困脱困等工作资料的归集,做好帮扶机制、帮扶措施、帮扶方式、特色创新等工作展示。严格规范脱困退出程序,脱困不脱困要让群众说了算,认定结果及时公示,确保困难群众解困脱困真实可信、经得起检验。

此外,涧西区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促进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让困难家庭重拾生活信心。同时,积极筹办“一米阳光”精准帮扶微项目、“博爱涧西、医路有爱”爱心服务等项目,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的帮助,让帮扶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