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网格管理”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民政局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网格管理”模式,将社会救助关口前移、触角下延,着力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提效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合理划分社会救助网格
将社会救助基本单元落细到网格,各村(居)为一个网格责任单元,全市共划分救助网格565个,其中村级网格453个,居委会网格72个,社区网格24个,镇(街道)网格16个,织密全域覆盖的社会救助“一张网”。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各镇(街道)民政所长为本辖区内总网格长,村(居)支部书记为网格长,村(居)“两委”成员及民政专干为网格员。网格责任单元实行网格长负责制,网格长抓全面负总责,网格员负责具体任务落实,分包到人户到人,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有效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社会救助为支撑、急难社会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
二、赋予网格社会救助职能
济源示范区把“社会救助+网格管理”作为关系民心的政治任务,扛牢牵头抓总的职责,认真研究制定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方案、政策,赋予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救助职能,村(居)级网格负责收集、整理、反馈网格内各类救助信息,镇(街道)网格负责组织开展救助审核审批、建立台账等工作。明确社会救助网格工作内容,突出“主动发现、走访慰问、帮办代办”功能,定期排查网格内的因病、因灾等致贫困难家庭;定期探访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收集整理材料,跑腿办手续,提高服务质量。
三、打通救助网格运行通道
依托主动发现和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基层发现报告-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救助网格闭环运行机制。“早”发现,充分发挥网格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对需救助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运转,网格员随时运用“网格通”完成信息上传,市级、镇(街道)根据权责分工分流转办,相关部门及时处置、限时办结。重“实”效,救助办理事项下沉处置,并对部门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反馈,救助事项限时办结、群众满意等情况记录在档。
四、增强社会救助网格功能
为增强社会救助网格功能,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济源民政局利用业务培训、现场观摩、工作交流等形式,多次组织开展网格员社会救助知识培训,增强其救助业务能力,有效提升网格员救助能力和水平;建立救助工作与困难群众双向互动机制,网格员开展走访、慰问、帮扶、代办工作,问需求、问健康、问满意度,提高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困难群众需求、满意度情况及时反馈市、镇(街道)有关救助部门,并作为考评内容重要事项。
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工作运行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一是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关爱”。网格员熟悉民情,能够及时主动收集到困难群众遭遇的急难事项线索。全市制作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工作网格图,在村(居)办公室、镇(街道)民政所公开网格员分包情况、联系电话、岗位职责,让村事有人办,群众遇到急事难事,总能第一时间找到“贴心人”,救助从被动变为主动,做到救助“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二是变“单兵作战”为“部门联动”。网格救助信息分类处置、部门联动,突破部门之间壁垒,解决了单独依靠民政部门救助困难群众的束缚,救助事项同时向医保、教育、住建、人社等多个部门传递,实现困难群众救助部门化、整体化。三是变“单一救助”为“多层救助”。变单一物质救助向精神慰藉关怀延伸,实现救助多层次、全面性。探视走访困难群众时,做到“六查三问一监督”,查吃饭穿衣、查生活用品、查日常饮水、查起居卫生、查个人面貌、查生活安全,问需求、问健康、问满意度,监督评判监护责任人日常监护是否到位,有效消除了民政工作在基层的“盲点”和“死角”,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