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刊发朱良才署名文章:在为民爱民履职尽责中进一步彰显担当作为
河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朱良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认真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体会。
第一,总书记专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体现了对基本民生保障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注,凸显了基本民生保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民政干部底气更足、士气更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次围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让我们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努力方向进一步明确,广大民政干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第三,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充分说明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尽快补齐民生短板,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由之路。第四,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时刻提醒我们做好民政工作任重道远,要结合河南实际,查找差距,补齐短板,履职尽责,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河南省民政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实际,在为民爱民、履职尽责中进一步彰显担当作为,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实施养老服务设施“五个一”建设工程,到今年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县级养老服务设施,每个街道建成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建成1处养老服务场所,实施不少于1万户的经济困难特殊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入网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注重“用”,提升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能,加强机构运维保障,引导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落实各项建设运营补贴的同时,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管”,启动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万人助中心”活动,动员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2.6万名工作人员下沉一线,对口包联1.6万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发挥民政干部信息员、协调员、联络员作用,指导开展工作、掌握运营情况、主动提供服务,做到联系人员上墙公开公示、运行情况入网实时监管、评价计分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夯实兜底保障基础。把牢审核关口,针对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对县级民政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强指导,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组织抽查检查,做好资金监管。加快平台建设,全面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认定和信息录入,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功能,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动态调整,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深化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对此,省民政厅对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市、县、乡、村街面排查工作,建立全链条闭环式服务保障体系,协同相关部门建立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紧急隔离、发现报告、台账信息库、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摸清精神障碍患者底数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资源数量,持续推进社区康复服务。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按照床位500张以下、床均建设投资不高于15万元、建设周期2—3年测算,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2025年每个省辖市都建成一所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此外,按照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对儿童福利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把工作措施方案化、具体化,确保件件落实。
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我们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契机,建立完善全省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双治理”示范创建活动,培育5个“双治理”示范区(市、县)、10个“双治理”示范街道(乡镇)、30个“双治理”示范社区(村),形成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品牌。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助力下,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