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凭蛛丝马迹帮流浪乞讨人员找家

时间:2022-07-26 来源:中国社会报

师晓宁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救助管理站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和“在站寻亲、让爱回家”等专项救助行动,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无悔付出、执着坚守,一次次凭着蛛丝马迹,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

一个地址

“多少年了,你可回来了……”当程霞(化名)和姐姐在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管理站相拥而泣时,陪同程霞回乡的鹤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也感动不已。

此前,有鹤壁市民在街边发现了流浪乞讨的程霞,便报了警。警察赶到后发现她说不清楚身份、家庭住址等信息,便将其送到了鹤壁市救助管理站。

“当时已经是初夏时节,她还穿着棉衣、棉鞋,衣服也比较脏。”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杨水林介绍说,工作人员马上帮她洗澡、换衣服,安排她住下。此后的几天,工作人员一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一边耐心询问她的相关信息。她逐渐放松下来,在一次聊天中,说自己叫程霞,家在张湾镇。

工作人员马上开始上网搜索“张湾镇”的相关信息。经过一系列排查后,得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有一名走失人员,与程霞年龄、外貌等情况基本相符,于是和其家人取得了联系。通过视频、照片等比对,初步确定该女子就是程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驱车送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她回家了,我们就放心了。”杨水林说。

一句乡音

随着鹤壁市救助管理站的车辆缓缓驶进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董北村,鞭炮声响起,一名中年男子走下车后,迎上来的几位亲人抱着他流下了热泪。

这名男子是鹤壁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刚到站时,他身上的衣服比较脏,头发、胡子也很长,什么话也不说。工作人员帮他洗了澡,理了发,换上了新衣服。问起家在哪里,这名男子说话口音比较重,又有些含糊不清,工作人员只能大概听出黎青(音)这个发音。从口音判断,他家应该是在山西一带。于是,工作人员就把山西、陕西等地和这个发音相似的地名都搜了一遍,初步推断他说的应该是山西省黎城县。“我们把黎城县的所有乡镇名字挨个念给他听。当念到东阳关镇、西井镇、黎侯镇这几个地名时,他神情中有了欣喜之色,我们感觉他对这些地方很熟悉。”工作人员张贵周介绍说,“查询地图得知,这三个镇离得很近。”工作人员立即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将该男子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发了过去,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家人。

随后,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驱车护送他回家。该男子已经离家17年了,家人遍寻多年无果,得知他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早早就在路口迎接,还准备了一面锦旗赠予市救助管理站。“要不是你们,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他的家人哽咽着对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一再表示感谢。

一张单据

“麻烦你们来看一下,这里有个流浪乞讨人员在绿化带里睡了好几天了。”接到电话后,杨水林和同事们立即赶到市民所说的地点。“她当时躺在一条又脏又破的毯子上,身边放着捡来的空塑料瓶、纸箱等物品。”杨水林说,他们试着和该女子交流,但她精神有些恍惚,始终对他们不理不睬。在他们和周边市民的劝说下,该女子终于同意回站接受救助。

“我们问她叫啥名字、家在哪儿,她要么就是摇摇头,要么就是呵呵笑。”杨水林说,他们开始帮助该女子寻亲,但是沟通并不顺畅。在该女子的随身物品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除了烟头、瓶盖等杂物,还有一张出入证和一张电力部门出具的缴费单据。凭出入证上的照片判断,这张出入证属于该女子。但是当他们按照出入证上的名字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网上查询时,却没有找到相符的信息。工作人员没有气馁,他们从那张缴费单据入手,根据单据上的缴费编码,几经周折,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该女子的住址。与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后,将她送回了家乡。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