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17年的帮扶接力
——河南省南阳市民政局驻村帮扶纪实
本报记者 王 尧 通讯员 孙少君
从特殊病群体防治到疫情防控,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几间陈旧瓦房到一排排新楼房……自2007年春天开始,河南省南阳市民政局的10批、17人,先后到唐河县东城街道刘马洼村开展驻村帮扶,一驻就是17个春秋。
6000多个日夜,刘马洼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小村,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一批批民政人以时时不忘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责任和担当。
产业兴:集体、村民腰包鼓
人员保障、生活保障、资金保障!一道道铿锵指示,一句句殷切希望,从南阳市民政局发出;一批批、一任任的民政人,有的顾不上年迈的父母,有的托管了年幼的孩子,有的暂别新婚的爱人,有的去报到时还拄着双拐……他们在组织的号召下,毅然奔赴民政帮扶一线,愿做服务群众的“孺子牛”,甘当乡村发展的“拓荒牛”。
“南阳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到来,实实在在为村民带来了福音。”刘马洼村卫生所行医43年的王医生感慨地告诉记者,2007年春天,第一批工作队队员来到村里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挨家挨户走访、摸底、排查、建台账。一圈情况摸完,发现村里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散居孤儿的照护问题,工作队立即决定,抓紧时间筹集专款在村里建设“阳光家园”。“阳光家园”建好后,第一批6名孤儿在这里得到了“爱心妈妈”的照护。
17年来,刘马洼村留下了这些民政人的身影,他们发扬连续奋战的作风,把民政系统的光荣传统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来。
2023年6月,南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治敏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到刘马洼村开展专项调研,这一次是把脉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工作队陆续为村里修建云芳蔬菜基地,铺设罗新庄小组第一个排污管道,打出罗新庄第一口深水井……红红火火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平口软磁吸、无卫生死角医院探望窗、门套底部防水……一件件自主研发的专利在连续两年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实现成果转化。202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500万元,村民务工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鲁合俊告诉记者,2006年,村里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还有外债,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全村3200人仅有一辆老普桑车,95%的房子是瓦房,道路都是泥巴路。工作队入驻后,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如今每年达25万元以上,脱贫户的年人均收入也超过了1.8万元,75%的农户有了私家车,全村水泥路“户户通”,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貌美:灯亮路宽景色秀
产业发展起来后,工作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村容村貌整治上。
这些年来,工作队整合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硬化道路约1400米,建成游园18处,全村硬化路实现“户户通”。修建了生产用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19年,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决定在罗新庄修建排污管道,彻底改变污水横流的局面。工作队数次到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协调工程资金,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修建了600米的主排污管道。
2020年,工作队在县、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唐古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沿途近5公里、100盏路灯使村民不再摸黑出行。同时,新配备的18个垃圾箱整齐地摆放在村里各个路口,刘马洼村旧貌换新颜。
2021年,工作队以“五城联创”为契机,实施上海大道两侧提升工程,刘马洼村走上现代化村庄建设之路。整齐的花坛、鲜艳的花朵、崭新的地砖,村庄景色更美,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村民以作为刘马洼人而自豪,更为这片热土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乡风而感到惬意与幸福。
党建强:文明有爱风气新
17年来,工作队与村“两委”紧密联动、同频共振,通过创建“五星”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
工作队在村部大院里安装了“讲奉献”“守纪律”“中国梦”等党建标牌14块,设置了“好媳妇”“好公婆”“文明人”等宣传栏6块,让人一走进村部大院就感受到浓浓的党建氛围。在东城街道的倾力支持下,村里投入80万元建设了党建公园,让群众在游园休闲时学习党史,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为进一步加强村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村里腾出两间房子,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文明实践站。工作队多方协调投资20万元,在村部大院建起了一个长50米、宽40米的灯光球场,村民多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孩子们也多了一个放学后玩耍的场地。
了解到村小学要扩招但桌椅短缺后,工作队立即将情况汇报给市民政局。经多次协调,南阳市福彩中心购置了100套崭新的桌椅送给学校,解了燃眉之急。工作队对接南阳市慈善总会,为两个班的86名新生配备文具、捐赠书籍。工作队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21名贫困大学生争取爱心捐助6.5万元,为身患重病的困难群众链接价值4万余元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