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到2025年,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会康复服务 治疗“心病”应从“心”做起

时间:2023-11-22 来源:河南日报电子版

    本报记者 王向前 逯彦萃

    社会中有这样一类人——从身体上看来,他们大多与常人无异,但在他们的身体里却有一个受伤的灵魂——他们是精神障碍患者。

    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八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他们中有的人幻听幻视,有的人躁狂易怒,有的人却被沮丧笼罩……他们自身在饱受精神折磨的同时,也给家人带来苦楚。

    精神卫生,既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11月13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为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近日,省民政厅等部门印发通知,完善我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要开展精神障碍社会康复服务。

    特殊群体应有特殊关怀

    11月13日下午4点,平顶山市卫东区东湖社区门口,商贩摊位紧贴着大门在两边排列,吆喝声此起彼伏,居民进进出出。门口边显眼位置,王丽(化名)肩上斜挎小皮包,守着馒头摊位,忙个不停。

    “馒头都是热的,不信你摸摸。”一位老先生手里拿着两块钱来买馒头,担心桌子上的馒头凉了,39岁的王丽立马带着笑容解释,“这些馒头是今天下午送过来的,都存放在保温箱里,热乎乎不会凉的。”说着话,她利索地从保温箱里又拿出一袋馒头递给老先生,同时顺手接过钱,装进小皮包。

    看着老先生满意地走进社区,站在一旁的平顶山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喜乐之家”负责人朱喜红小声说,王丽是他们的帮扶对象,卖的馒头也是他们工作间专门蒸的。朱喜红说,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监护难度大、家庭负担重、还存在一定风险,帮助他们减轻病痛、融入社会是一件急迫而又漫长的事情,日常工作之余,他们于今年6月中旬推出喜乐馒头工坊,配合心理治疗,引导部分精神障碍人士生产和销售馒头,一方面减轻了这些人的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他们的生活自信心。

    截至目前,“喜乐之家”先后在市区团结路社区北团小区、市长途汽车站、五一路、沁园小区等处设立了9个卖馒头点,日均售卖馒头2000多个。

    “其他事情我也干不成,这事挺轻松。当时‘喜乐之家’找我商量时,我一听就同意了,觉得适合自己,比在家啥事不干强。”王丽说,她每天下午3点出摊,3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收摊,生意好的话,出一次摊能卖100多块钱,扣除各种费用能挣几十块钱,每月还能领几百块钱补贴。

    精神卫生是个系统工程

    从8月下旬开始出摊,王丽已经卖了将近100天的喜乐馒头,风雨无阻。当天,王丽的保温箱里有红枣馒头、南瓜馒头等4个品种,社区似乎早就熟悉了她的存在,不断有居民专门前来购买。

    “协助王丽融入社会是家庭的大事,帮助‘王丽们’进行康复治疗更牵动着我们的心。”平顶山市卫东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张红杰说,精神障碍康复非一朝一夕可行,帮助精神障碍人士早日回归社区、融入社会也非一人一力或一家庭可为,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支撑。

    支撑体系中,在社区对精神障碍人士进行干预是保证精神障碍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康复服务又是改善和提高精神障碍人士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促进其回归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不过在社区康复服务方面,平顶山市面临着难题。平顶山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人才短缺、服务供给不足等实际问题,平顶山市以卫东区河西社区、东湖社区为试点,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康复体系,为精神障碍人士提供健康发展、情感关怀、社会融入、就业探索等个性化服务。

        喜乐馒头就是试点社区和团队在工作中论证出来的一个点子,效果正在“发酵”。另一位精神障碍康复者马先生的妹妹告诉记者,哥哥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经济压力又大,导致思想出现了问题,在家里郁郁寡欢,还动不动发脾气,家人们备受折磨,“自从在社工帮助下到社区卖馒头后,每天出门前都会早早准备,精神面貌变化非常大,说话有激情了。”

        社区康复惠及众多家庭

        制作馒头,售卖馒头,“喜乐之家”的覆盖对象通过劳动拥有了收入,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自今年3月‘喜乐之家’的两个试点运营以来,社工们开展了以走访评估、科普学习、情感沟通、社区训练、融入回归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张红杰说,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们立足于精神康复者及家庭的实际需要,采用多元化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和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帮助精神康复者重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发展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而顺利融入和回归社会。

        截至目前,“喜乐之家”已经成功提供线上线下康复服务8609人次,入户探访184人次,物资帮扶414人,跟进服务316人次,个案扶持35人次。

        社区对精神障碍人士康复的重要作用,正在引起社会广泛重视。近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和省残疾人联合会等4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会康复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

    “我们将整合和集中使用相关部门的资金、政策及设施等资源,加强社区康复阵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引导多方资源投入和社会力量参与,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