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要好”
(晒一晒2023年民生账本②)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付留兵 李梦茹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我省始终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时刻将困难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日前,记者走访了多地的困难群众家庭,点滴之间感受到社会的兜底保障网正越织越密、越织越暖,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有保障。从脱贫路上的“一个不能少”,到共富路上的“每个都要好”,是时代之变,也是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次重大跃升。
民生重点
失能特困人员“应养尽养”
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
失能老年人是最需要照护的困难群体。全省156个县(市、区)均建立有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供养为主的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能够实现全县失能特困人员“应养尽养”。所有乡镇特困供养机构均实施了提升改造,基本具备对轻度和中度失能人员托养能力。
落实样本
解困难群体“燃眉之急”
“一不愁吃来,二不愁喝,千年的荒山栽上树,万年的旱地流清河。”12月21日,走进周口市淮阳区黄集乡蔡洼村一户农家,就听到院里回荡着豫剧《朝阳沟》选段,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照到正在客厅里刷手机的女主人王庆梅身上,听到兴奋时她还跟着哼唱几声,一脸的满足和幸福。
不敢想象就在今年7月,王庆梅还整日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原来,王庆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需长期服药,两个儿子都是尿毒症患者,两人每月需3次透析治疗,沉重的治疗费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区民政局在比对居民医保报销数据时发现,王庆梅一家3口的个人自费医疗费过高,乡镇工作人员入户核查后,立即帮助王庆梅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表,区民政局按照“一事一议”程序,依照3口人6个月的城镇低保标准,于今年8月将11340元临时救助资金发放到位,有效缓解了王庆梅的家庭经济困难。
在淮阳区,类似王庆梅这样被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的案例还有很多。该区依托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行“群众报+基层访+平台测+热线连”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城关镇贾庄村脱贫户张秀梅与一个孙子、一个孙女相依为命。2022年10月,张秀梅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顿时没有了监护人,上学和生活一时没有了依靠。
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合村“两委”向区民政局反馈。民政局随即联系城关镇负责民政事项的工作人员,并迅速为其开启绿色通道,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一个月内将两个孩子纳入特困人员,及时解决了他们的上学和生活问题。
“原以为要跑好多趟的审批程序,最后只打了个申请,民政、妇联、驻村帮扶单位、城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下子都来了,不到一个月就弄好了。”贾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心卫说,“有了生活保障,现在两个孩子又能正常生活和上学了。”
据悉,今年以来,淮阳区累计发放特困资金、临时救助金、临时救助备用金6840.2万元,相比往年增加467.3万元,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为失能老人“雪中送炭”
12月22日一早,在武陟县圪垱店医养中心,70岁的张世贵起床穿好衣服,像往常一样来到妻子床前,轻轻掀起衣被,开始用热毛巾给她擦拭身体。
“以前在家住时,由于环境差、护理照顾不到位,老伴经常生病。自从免费住进医养中心,不仅看病不用来回折腾,而且我除了照顾老伴,还护理其他2位老人,管吃管住,每月能挣2200块钱,感觉生活一下轻松了许多。”擦拭完毕,张世贵麻利地收拾起了床铺。
张世贵是圪垱店镇冯村的脱贫户,妻子成小软10年前因突发脑出血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后因再次出血成了植物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了给妻子治病,前后花费数十万元,使得这个靠种地为生的家庭入不敷出。2016年,张世贵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成小软被武陟县列为集中医养保障对象,按照“分类管理、就近入住”的原则,她顺利入住圪垱店医养中心,由政府集中托养,全家难熬的日子终于在那年画上了句号。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曾是不少像张世贵这样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为充分发挥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帮助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摆脱这一困境,2018年,武陟县深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推动县养老中心、精神卫生医院和大虹桥、圪垱店和嘉应观等6个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医养机构,重点为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医养服务。
“医养中心最显著的特点是为入住人员提供全天候的医疗保障。”圪垱店医养中心负责人王会战说,这里共有34张床位,目前入住24人,配备了17名医护人员,其中全科医师24小时巡诊、应诊,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入住人员的身体异常状况,让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无缝衔接。
今年49岁的乔庙镇马宣寨村村民邢学战,也是集中医养的受益者。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70多岁的老母亲和轮椅度日的邢学战,在入住武陟县养老中心前,乔庙镇通过联系爱心企业家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出资照顾他日常生活,并签订包帮托养协议。
2022年年初,邢学战表达了想参加集中医养的愿望,在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协调下,他顺利入住武陟县养老中心,实现了“包帮+医养”双保障。
“养老中心不仅让我免费入住,还有专门人员照顾每天的饮食起居,平时和大伙儿唱唱歌、拉拉家常,心情很好,以后的生活母亲和儿子就不用担心了。”邢学战说。
据了解,武陟县共有医养中心8个,目前入住脱贫户二级以上失能失智人员156人,累计入住217人,县财政按照每人每月2600元标准给予保障;全县共有农村分散特困对象923名,集中供养特困对象283名,每人每月发放供养金598元,并按照自理、半失能、失能的标准,每人每月发放护理费75元、300元、600元。
民生展望
让困难群体“更有盼头”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增强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持续聚焦全省老年人急难愁盼,从照护服务机构长护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照护人才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务实管用的失能照护服务体系,让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