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郑州日报】“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类家庭”给孤弃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时间:2024-05-16 来源:郑州日报

本报记者 田莎

2024年5月15日是第31个国际家庭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管理的好坏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在郑州西郊,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没有血缘,但却因一颗滚烫的爱心走到了一起,从此成了一家人,一起生活,日夜相伴。他们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类家庭”。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弃儿童男孩姓郑、女孩姓周,因此被亲切地称为“郑周大院”。郑周大院的“类家庭”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里面有着怎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一家一户一菜地的小生活

“‘类家庭’就是向社会公开招募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的爱心夫妻,和院内的孤弃儿童组成家庭,‘家长’负责照顾孤弃儿童的饮食起居并协助学习和康复训练等,帮助他们体验家庭温暖,融入社会。”郑周大院“类家庭”的社工主管王美美告诉记者。

从郑周大院的正门进入,向北走,就能看到“类家庭”的养育楼,这里与普通住宅无异,共有3个单元楼,居住了33户家庭,每户家庭虽布局不同,但冰箱、沙发、餐桌、儿童床、书桌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我们家元元是小帅哥。”初夏的下午时刻,陈妈妈享受着亲子时光。

这位公认厨艺一流的“爱心妈妈”叫陈翠翠,2017年,她与丈夫崔成祥通过公开招聘来到郑周大院,2单元6楼西户是他们的9口之家,目前,他们养育的7个孩子,都有着或轻或重的视力障碍,有的孩子同时还患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疾病。

作为7个“折翼天使”的守护者,崔爸爸和陈妈妈的一天忙碌又充实。“我们夫妻俩各有分工,我做家务多一些,孩子的爸爸作为‘助教’陪伴孩子在特教济慈班上课。”陈翠翠说道。

步入他们家里,干净的地板、整洁的桌子,墙上贴着每日食谱,阳台上挂着刚洗好的衣服,屋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显得格外温馨。青椒炒鸡蛋、家常烧豆腐、蒜薹炒肉丝、蒸花卷……餐桌上饭菜飘香。记者了解到,家里有孩子牙齿发育不完全,也有孩子消化功能不好,因此,陈妈妈都会将食物切小切碎,并且延长烹煮时间。

39岁的马翠翠是名“新手妈妈”,曾在北京从事幼教工作,今年3月份和丈夫李炎俊一起来到郑周大院,目前,他们抚养的6个孩子身体健康情况相对较好,孩子们有的在社会上的普通小学就读,有的在儿童福利院的特教班上课。在他们家,家长每天辅导作业成为常态。

“有的孩子不爱吃青菜,我最近在教他们认识各类蔬菜,孩子的爸爸还带着他们在菜地种了番茄、生菜和葱等,知道吃的是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可积极了。”马翠翠说道。

“类家庭”的1名主责社工张晓红告诉记者,郑周大院积极探索园艺治疗法,每户家庭都有自己的专属菜地,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这种方式能起到疗愈身心的辅助作用。

良好的家庭氛围助力孩子成长

王美美告诉记者,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为了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营造良好的氛围,郑周大院经常在“类家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和家规浓缩成两个词就是,节约粮食和互帮互助。”陈翠翠告诉记者。

照顾7个孤残儿童,陈翠翠和崔成祥夫妇付出可想而知,刚照看这个,又要转身叮嘱那个,他们早已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不过,在生活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也让陈妈妈和崔爸爸省了不少心。

“元元年龄最小,但元元是家里的‘小班长’。”陈妈妈说道,元元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相对来说好一些,视力没有完全消失,每到吃饭时刻,他都会帮助哥哥和弟弟摆放好碗筷。小童与元元同岁,同样有些微的光感,平时无论去哪里,小童都会牵着小波哥哥的手,做小波哥哥的眼睛。

陈妈妈回忆,小童刚到家里时,没有安全感,经常晚上哭。怕影响其他孩子休息,陈妈妈每天都把小童抱到客厅哄睡熟了,再把他抱回房间。7年来的点点滴滴,让一家人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虽然小童不会说话,但是他对爸爸妈妈的感情都在心里,甚至有时崔爸爸一出门,他就在房间里哭。”陈妈妈说道。

“新手妈妈”马翠翠告诉记者,两个月的陪伴,家里的情感也逐渐在升温,家庭氛围也越来越融洽。前不久,孩子们知道妈妈感冒发烧后,悄悄地把碗筷洗了,还打扫了卫生。虽然孩子们平时打打闹闹,有时还会“告状”,但他们知道兄弟姐妹是一家人,也能体谅爸爸妈妈。

专业社工提升“类家庭”养育水平

据介绍,从2009年至今,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的养育模式已持续15年,现在有179名儿童进入“类家庭”,他们生长中有母亲的关怀照料,成长中有父亲的帮助指导,在这种养育模式下,这百余名孤弃儿童有了家的归属。

王美美告诉记者,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以及整个“类家庭”的和谐发展。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一直不断创新探索“类家庭”项目的管理服务模式,前不久,福利院打破原有的管理手段,“类家庭”项目进入“社工管理+社工服务”管理服务新阶段。一支由1名社工主管、7名主责社工组成的社工团队,为“类家庭”的发展保驾护航。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侯晓学表示,“双社”管理模式是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推动“类家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而作出的重要举措,对今后“类家庭”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工主管统筹“类家庭”发展,主责社工责任到户,不仅为家长提供常规社工服务,还要对其进行考核。运用社工管理,注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类家庭”服务质量。

王美美说:“事实上,我们就是儿童权利的维护者,除了通过不间断的家访,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并对此评估,还会对家长的能力定期评估、及时培训,不断提升家长的能力素养,确保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社工亦是家长的支持者,当家长有情绪压力时,社工会及时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家长舒缓压力。这正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推进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据悉,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正在养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推进精细化服务,以档案数字化规范化建设、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成果转化和国家项目创建推进精准化管理,不断提升孤残儿童幸福感。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侯晓学介绍,“类家庭”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抚育方式的一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实施集中养育、类家庭养育、家庭寄养等多元化抚育模式,按照不同年龄和残疾程度,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养育方案。

“‘福’娃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儿童福利院里最大的事。”侯晓学表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正围绕“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试点项目的考核验收”和“创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两个重点目标,全力做好困境儿童的兜底保障工作。


责任编辑:赵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