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公开

河南省民政厅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311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4-10-16 来源:养老服务处


豫民议〔2024〕56号


海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老年人‘老有颐养,安享晚年’的建议”收悉。您建议中提到的全方位布局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智能护理设备租赁模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对当前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经商省工信厅、医保局、卫生健康委、住建厅,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

(一)加强规划布局。省人大颁布《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对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直相关部门制定了涵盖规划建设、运营服务、财政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综合监管等方面的36个政策性文件,基本构建了支撑养老服务发展的“四梁八柱”。民政、自然资源、住建部门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民政部门编制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二)推进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小区抓配套移交。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管理办法,要求新建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联合住建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清理整治,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设置刚性约束,解决“应规未规、应建未建、应交未交、交而不用”问题。老旧小区重改造提升。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整合闲置公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通过盘活国企宾馆、社区闲置用房等资源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场地有限、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难的问题,拓展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空间,形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街道层面建服务网络。同步推动街道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困难家庭助设施改造。为降低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隐患,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原则,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同步促进社会家庭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建有157所县级特困供养机构、673所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334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9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中心,累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万户。

(三)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建立省市县三级智慧养老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联通服务站点和老人家庭,电话或线上预约、平台派单、服务单位接单,让老年人享受到“订单式、菜单式”的定制型打包上门服务。把全省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列入《全省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工作正在扎实推进,计划2025年底基本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加强智慧康养终端产业培育,组织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申报,截至目前我省共有5家企业、1个园区、24个街道、4个县区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3款产品和服务入选国家推广目录。加快建设高水平智慧康养设备研发平台,支持翔宇医疗牵头建设河南省智能康复设备创新中心,已认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牵头建设河南省智慧康养设备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智能康复设备行业,从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优化设计等,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产业化。

(四)优化服务供给。各地重点围绕照护、助浴、助餐、社区康复等服务内容,积极探索,不断增强服务供给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在服务主体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进和培育有实力、有爱心的市场主体参与,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餐饮企业、物业公司、家政企业等密切合作,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鼓励社会化机构打包运营一个区域的大中小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在服务内容上,坚持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作为主攻方向,各类养老机构在为失能半失能、残疾、无人照护老人进行集中托养的同时,延伸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巡护、护理“六助一巡一护”服务。

(五)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出台《河南省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河南省老年友好型社区评分细则》,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等六个方面,督导社区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提升为老服务能力。2021年-2023年,全省共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34个、河南省老年友好型社区 266个。大力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印发《关于推广应用“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方案》,发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养结合等职能作用,构建医疗机构--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街道养老机构或乡镇敬老院)--小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家庭的“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城乡区域和居家社区机构的医养康养全面协调发展,2023年在36个县(市、区)119个社区(乡镇)推广。加快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将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100”实践样板,利用五年时间,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00个医养结合实践样板。

二、存在问题及工作安排

当前,由于我省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老龄化发展迅猛,尤其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养老服务工作还存在突出问题:养老设施有差距,服务供给不充分等。下一步,全省养老服务工作将坚持问题导向,疏堵点、破难点,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一)落实规划编制和配建要求。指导市、县两级将养老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要求,采取异地规划占补平衡、插建补建、达标改建等办法,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不足问题,明确确权移交办法,保证“四同步”落实到位。

(二)推动现有设施提质达标。加快城区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改造提升老旧和标准滞后养老设施,提高县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护理型床位占比,增加康养服务设备,推进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对照国家等级评定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十四五”期间,全省实现100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达到三级以上标准、1000个乡镇机构转型为区域养老中心,建成100个城镇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和1000个村级养老服务示范站点,完成21.4万户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三)深化智能技术运用。持续加强适老化终端产品开发,依托重点企业和创新平台,开展智慧康养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移及产业化应用,提升适老化智慧终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依托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培育工作,落实重点企业包联机制、重点项目协调、专家指导服务等机制,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开展示范应用推广,培育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街道(乡镇)、示范产品和服务,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智慧养老发展水平。

(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颐养”,扎实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失能照护、精神慰藉等服务,引导民营资本设立照料中心、养老驿站、老年餐桌等多元化服务网点。老年助餐工作已列入今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全年要建成73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省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中央厨房)。新建改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深化“五医”改革联动,着重从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入手,逐步建立“医防康养”融合服务工作机制;鼓励基层探索“两院一体”发展模式,推动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服务衔接、融合发展。推动落实《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在100个新增社区(乡镇)构建“医疗机构+医养服务中心+医养服务站+家庭”的“全链式”服务网络。2024年遴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实践样板20个,改善老年人看病就医和健康养老服务体验。全面推开家庭病床服务改革。

    感谢您对我省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支持民政工作。



2024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姚方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