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萃 > 乡村著名行动

“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二)

时间:2024-11-27 来源:区划地名处

按:2024年11月,河南省民政厅印发《河南省民政厅关于确定第一批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了20个县(市、区)为第一批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为充分发挥先行区在全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地名建设步伐,推动“乡村著名行动”扩面增效,河南省民政厅网站和“河南民政”微信公众号“乡村著名行动”专栏,将陆续推荐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亮点做法、创新举措,供各地学习借鉴。本期推荐沁阳市经验做法。

 

主动作为  融合提升

焦作市沁阳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落实落地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因故城位于沁水之北而得名。同时,沁阳市享有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沁阳市高度重视区划地名工作,按照“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边界讲和谐”的工作原则,主动作为、积极创新。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沁阳市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围绕既定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目前,筹措资金30余万元,绘制乡村地名“一张图”21幅,命名乡村道路83条,设置和安装道路标志牌739块,安装二维码门牌56000户。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落实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民政部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多方争取支持,依托区划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机制,统筹推动“乡村著名行动”顺利开展。二是坚持系统推进。建立定期协商座谈、意见反馈落实、专项协调推进等多项制度,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协作、基层支持、联动有效的工作格局,为专项行动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坚持高效推进。积极联系对接河南省区划与地名学会,商讨技术合作,制定实施方案,专业化系统化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邀请省级专家组织召开沁阳市“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推进会及业务培训会9次,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重视程度和履职能力。

健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推动部门联动密切协同。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统筹协调的重大事项,联合市公安、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文广旅等相关部门,完成乡村地名信息的摸底排查、地名标志的设计安装、特色资源的宣传推广、示范村庄的升级打造等工作,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良好工作机制。二是深化地名信息共享共建。有效整合行政区划、区域界线、乡村地名、乡村标准地址等数据信息,丰富地名管理系统上的乡村地名信息,绘制乡村地名“一张图”21幅,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和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三是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通过新媒体线上宣传、线下入户走访、设置宣传栏和墙体彩绘等方式,宣传“乡村著名行动”的重要意义及各村庄的地名特色、文化亮点,进一步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群众参与度及政策知晓度,动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共同参与。

坚持试点先行,打造乡村特色

围绕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方面,制定出台《沁阳市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一是精选试点乡村。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以班子战斗力强、产业发展好、文化底蕴深、人居环境优为对照标准,确定西向镇北鲁村、紫陵镇坞头村和赵寨村、山王庄镇万北村等为试点。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乡村著名行动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扎实开展。二是加强地名保护。建立完善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群众的精神家园,打造沁阳地名品牌,塑造独具魅力的沁阳文化形象。三是弘扬地名文化。动员各乡镇、村街开展“弘扬地名文化 赓续历史文脉”活动,大力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编写地名故事、文艺演出等形式,持续挖掘弘扬如“千年古村落”邘邰村、许衡故里北鲁村等地名文化,通过宣传本土历史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

实施融合共建,提升创建实效

坚持推动融合共建,积极将“乡村著名行动”与五星支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入结合,以地名为载体,讲好乡村历史、社会发展、人文风情等地名故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打造城乡“智慧标志”。通过规范设置安装二维码门楼牌和道路(街巷)标志牌,有效推动民生服务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更加方便群众导航出行及快递进村入户,打造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智慧标志”体系,变“进村问路”为“进村看图”,发挥地名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治理、方便群众生活的积极作用。目前,沁阳市已安装了二维码门牌56000户,设置和安装了道路标志牌700余块。二是规范乡村道路名称。积极深入各村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专家建议,加强对地名命名的审核把关,确保命名的科学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确保规范乡村道路命名,并设标、采集上图。通过举办地名文化讲座、编写地名故事集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道路名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目前,沁阳市按照法定程序命名乡村道路83条,每条道路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和特定的历史意义。三是助力乡村经济“出圈”。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民”“地名+农产品推广”等模式,以示范点为带动,通过采集特色产业园区、种养殖基地、农家乐等乡村兴趣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信息采集上图,培育打造“怀府闹汤驴肉”“怀姜糖膏”“神农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等一系列“土字号”公共品牌,沁阳市紫陵镇坞头村的皮筋头饰企业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精准对接,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了皮筋头饰产品销量,促进了乡村企业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共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上传信息2316条。四是编纂出版“图录典志”。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经过对旧版地图认真修改校对,出版印刷最新沁阳市政区图、沁阳市城区图,出版《乡村记忆》。截至目前,地名图集和地名录已出版,《沁阳市地名志》已征求各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意见,即将印刷出版。

下一步,沁阳市将持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通过规范地名管理、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能力和挖掘地名潜力等方式,使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整体跃升,切实发挥好地名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李冰莹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