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照亮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之路
耿志烈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围绕“夯基础、强覆盖、提质效、促发展”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思路,着力完善工作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深化“精康融合行动”,照亮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之路。
细致摸底,完善工作体系
“中心工作人员一直在帮助我,他们的关心让我心里暖乎乎的。”武桃(化名)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在金水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服务。经过专业系统的心理疏导、服药指导、阅读治疗等,她的社会融入能力得到了提升。
金水区着力搭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依托区级康复服务中心、社区康复服务阵地,整合区慈善总会、区残联等力量,推动实现社区康复服务零距离。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区级康复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实施项目化管理,设置心理沙盘治疗区、手工疗愈站等功能区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促进、职业康复等服务。打造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站点,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常态化督导等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金水区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排辖区精神障碍患者情况和需求,建立“一户一档”台账,为精准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依托转介信息平台,动态更新精神障碍患者数据信息,与医疗机构合力构建信息共享、衔接顺畅、运转有序的康复转介机制。
整合资源,精准提供服务
“谢谢你们的开导,我现在对照顾丈夫、照顾家庭有信心了,也学会自我调节了。”李英(化名)对上门回访的社工说。
李英要照顾患有精神障碍的家人,十分操劳,一度情绪焦虑。“我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李英说。社工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立即进行危机干预,链接心理咨询师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并经常上门走访帮她解决问题。“有了大家的帮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了,心里有底了。”李英说。
金水区聚焦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需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给予服务对象全方位、多维度的关怀。实施“疾康——防复发”“身康——强体质”“技康——提能力”等康复服务项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精神障碍患者开展读书分享、音乐疗愈、爱心义卖等活动,为精神障碍患者搭建通往健康、融入社会的桥梁。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从舒缓压力、发现优势、精准增能、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发力,开展“爱心互助会”等项目,提升患者家属照护技能、沟通技巧,推动形成照护更科学、沟通更顺畅、压力可调节、支持更有效的家庭照护网络。
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非洲鼓的节奏强烈又富有活力,我敲鼓时感觉非常放松,心情很愉快。”日前,金水区民政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一场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关爱活动,郭雨(化名)参与了敲击非洲鼓环节。当天的活动,还设置了“绘画快乐墙”“情绪交换铺”等,让精神障碍患者释放压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金水区民政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制作拍摄《照亮黑暗的那束光》等微视频,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营造关心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浓厚氛围。“精康融合行动”开展以来,金水区累计举办“灯塔护航”心理健康公益行、“心守护·身健康”科普宣传等活动80余场。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对接服务对象需求,多渠道链接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途径,健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帮助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健康回归、融入社会。”金水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