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政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社会报》2016年2月1日2版)
姚 文
当前,各地民政部门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让渡于网络,整合信息碎片,打破数据壁垒,促进了民政转型升级,提高了民政工作效率。然而,部分基层民政部门信息建设基础薄弱,距离“数字民政”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加大对信息建设的宣传力度、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信息覆盖面,培养引进专业信息人才,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基层民政信息建设存在五个问题
信息化群众基础差,社会参与度不高。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一些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信息相对闭塞,信息化的土壤并不深厚。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人们更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一些群众对网络政务持悲观抗拒的态度,甚至信息化群众基础差,社会参与度不高。
信息化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有些乡镇信息基础呈现设施少、旧、废的特点。少是指基础设施数量少,配备不到位。有的办公室几个人配备一台电脑,在工作量大的时候无法同时展开工作。另外视频会议室、电子信息公示栏、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也没有配备到位。旧是指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及时维修和更新,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民政事务的需要,有的甚至老化不能正常运作。废是指有的乡镇因为工作人员少,信息的采集和输入工作任务重,导致信息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流于摆设状态,没有发挥价值。
信息覆盖面不广,供需不对称。现实工作中经常出现一方面群众抱怨连连,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又觉得,满腹委屈的情况,这就是信息供需结构不对称。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受工作惯性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而忽视了对民意的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专业人才少,系统升级慢。目前基层单位普遍面临信息专业人才少的情况。基层负责信息管理的岗位大多由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兼任,专业不对口,学习培训少,而信息化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过程,需要不断升级创新,专业人才的缺失将势必导致信息化进程跟不上社会治理的步伐。
信息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目前安化民政的业务系统很多,基础数据也很完善,但是业务部门之间还没有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统计时间、统计业务部门、统计口径以及上报单位不一致,有时会出现系统数据与业务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既损害了数字的严肃性,又损害了民政工作的权威性,降低了群众对民政的信任。
着力加强基层民政信息化建设
重视信息建设宣传,提高社会参与度。信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直接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首先,要求领导加强重视,以打造“数字民政”为目标,将信息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其次,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渠道宣传信息建设具体内容、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信息建设的浓厚氛围,将信息建设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加强与专业的信息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助力“数字民政”。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建设平台。一是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合理设计规划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设要从安化县具体情况着手,以实用为原则,着眼长远规划。三是要加强对乡镇信息平台的规范和监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采集、发布、传播和使用信息,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及时改正、撤销或者删除,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扩大信息覆盖面,精准定位信息供需。当前民政事务繁多,信息建设既要广撒网,实现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精准定位。信息的发布和采集要覆盖民政事务的方方面面,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又要对群众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定位群众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信息与民意对接。培养引进信息专业人才,强化信息队伍建设。一要尊重人才,承认信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二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的上升渠道。三要加大对信息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并实行定期考核,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信息队伍。
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提高信息数据使用率。在强化组织领导的情况下,科学规划,通过招录人员或者交由社会组织团体开发引进适合安化具体情况的数据对接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利用的能力。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夯实对接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民政局)
责任编辑: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