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跨年夜纪实:开封救助追梦者,
奔跑在爱与温情的路上
看到浑身脏兮兮的流浪汉,你可能唯恐避之不及!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最想靠近的偏是这类弱势群体——2018年12月31日,当不少人沉浸在与亲友一起跨年的兴奋中时,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仍然在救助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他们把这天当作普通的工作日,救助和寻亲,是他们工作的永恒主题。
每个行业都有淡旺季,在开封救助站站长朱亚军看来,救助工作亦然。“毕竟冬天冷,很多本不愿进救助站的流浪人员会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就很多;尤其是开封作为旅游城市,每逢春季和10月份左右,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朱亚军站长一边说,一边打开救助接待厅旁的储藏室,储藏室里,方便面、水、保暖衣等物资摆了一柜子,旁边还堆着几摞棉被。只要完成登记,受助者便可尽快摆脱饥饿与寒冷。
朱站长告诉记者,有市民会把救助站当作“民政110”,因为他们的工作服与警服确实颇为相似,而他们接到群众热线时,通常会在半小时左右到达受助者身旁。采访中,记者得知,并非每个流落街头者都想进站被救助,因此对于这群人,工作人员会到他们常出现的地方,确保其有饭吃、有被盖、有衣穿。
“你是姓付还是姓胡?”“家里除了妈有兄弟吗?”“你今年40岁,为啥指着我写的30?”副站长侯俊强面对一个说不清自己是谁的男子,极有耐心地记下他的话。其实,不少受助人员由于智力残疾或精神障碍,无法立马提供关键信息。侯俊强副站长认为,救助工作只有爱心根本不够,干这份工作,还需要有“三不”的心态,即不嫌弃、不抛弃和不放弃。前两个不难理解,而不放弃,则意味着只要救助人员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不断寻找突破口,或许这世上就又多了一个完整的家。
2018年12月31日夜7点半,晚间街面主动救助开始。救助车载着一行6人,穿过大路,拐进开封土城社区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里。原来,需要救助的人,正在垃圾堆旁的废弃小楼里。这是一个拆迁中的房子,只剩个空架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过垃圾堆,记者看到被救助人正躲在破垫子与塑料泡沫后面。“老吴还认识我不?给你找个暖和地方住,洗洗澡、理理发。”“你吃饭了没?衣服穿得暖不?”在众人的劝导下,老人这次总算是接受了救助。老人自称叫吴小招,是本地人,打小被家里赶出来,还有个姐姐。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刘芳边记下老人的话,边耐心地引导他说出更多信息。“对于这样的情况,在后期我们会尽量查户口帮其寻找亲人,进行属地管理安置。”朱站长说。
目前对于开封市救助管理站来说,日常询问、发全国救助寻亲网、推今日头条、DNA比对以及人脸识别等,都是他们常用的寻亲方法。传统方式与大数据手段的应用,让寻亲的障碍比以前少了不少。由于寻亲行动时常成功,多年来受到不少媒体的采访报道,对此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有找到家属,家属却态度恶劣拒绝接回的;有因找到失散的亲人,大半夜不辞路远跑来送锦旗的……有寒心,有暖心,但不变的,是他们多年的付出,只为给被多数人所忽视的群体一个家。
“我们工作起来是顾不到家的,我自己甚至都觉得我女儿是散养大的。”朱亚军当了11年站长,在她的带领下,开封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三四千人次,从未出现一起流浪乞讨人员因疾病、冻饿等死亡的恶性事件。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有家难回、有的无家可归、有的年幼无知、有的老弱病残,有的身无分文、有的神志不清,挣扎生存。朱亚军说:“我们救助站这个团队,就是要成为他们寻亲成功之前的家。”作为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和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朱亚军认为自己不过是日复一日地尽心工作、踏实做事,能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才是她和开封市救助管理站这个团队最在意的。实际上,这里曾屡获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全省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等集体荣誉。
夜深了,朱亚军与侯俊强还在监控室忙碌着,救助站在流浪乞讨人员出没的几个重点区域布下了监控,以便在站里就能实时了解他们的情况。
救助、寻亲、重逢、温暖、感动……2019年,开封市救助管理站这群追梦者,仍将努力奔跑。
(何心悦)